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评论的新气象、新期待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刘茜(记者)  2018年01月08日09:03

“不但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在文艺生产中,文艺评论充当着评价、督导的角色;在文艺接受过程中,文艺评论又是受众的引路人,培养、提升着他们的文艺识别能力。它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文艺的呼声日益响亮。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文艺评论已悄然改变,开始形成新的气象,唤起人民新的期待。

有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自信”做了深入的阐释,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

而文艺评论者自信具体在于两方面。一是建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自信。曾经,文艺理论走过一条曲折之路,一度受“西化”“苏化”影响,被这二者交替、交织干扰。现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早已摆脱了“苏化”,当下,中国古代文论越来越被重视,理论界也已经自觉地不再“唯西方至上”,用西方的标准来剪裁中国的审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在努力朝中国化的、时代化的、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继承中国文艺批评史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梳理、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是当代文艺评论家的当务之急,也成了他们的自觉追求。

二是党中央及社会各方面对文艺评论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文化部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库、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成立的实际举措,体现了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当然,还有文艺创作者与广大的文艺受众表现出对文艺评论的重视与尊重,让评论者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说真话

理想的文艺评论应该为“是其当是,非其当非”“是之有理,非之有故”,可前些年文艺生产深受金钱、市场的影响,文艺评论也未幸免于“铜臭气”,几乎只听到赞扬,难觅批评,以至于有“文艺评论‘病’了”的声音。

究其“病”因,一方面是评论者受情面、精力、内心浮躁等影响,不愿说、不肯说“不”;另一方面媒介平台受“无形之手”的干扰,以发行量、点击率、码洋、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关系等考量,避重就轻,拒绝呈现尖锐的批评。

文艺评论要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需要营造一种说“不”的环境,让评论者能说、敢说、肯说,让媒体能传播、敢传播、肯传播。

“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鞭策与鼓励之下,文艺创作者作风改变了。如今在作品研讨会等诸多场合,说“不”的声音明显多了,尖锐的批评也有了。评论者“说真话、讲道理”,不再是敲边鼓,吹捧之风少了,敢于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历史虚无化的倾向进行尖锐的批判,对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炒作进行犀利的否定。文艺批评的环境正在改变,这种势头必须保持下去,而且要加大“马力”。评论者要坚定操守,拒绝名利的诱惑,媒介平台要发挥社会效益,拒绝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准则。在体制、机制上要对此进行保障,如探索评论者职业化,激发媒体的监督属性。

重网评

在网络大潮的席卷之下,文艺不仅被搬上网络,而且还催生了新的网络文艺形态。这就要求文艺理论与当代文化现实有更深度的融合,用新的理论阐释并指导、推动中国的网络文艺实践。

怎样看待网评,又如何建构健康的网评话语体系?一是要看到网评及时、灵活,有亲和力、互动性,但也碎片化、片面化,鱼龙混杂,而且还存在庞大的“网络水军”混淆视听,干扰判断,这就更需要专业的评论家加入、引导。评论家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把脉作品得失,对网络文艺水平与网民的文艺判断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对网络评论弊端有弥补作用。

二是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沙里淘金”的重要作用。评论家要善于在网络文艺的广袤海洋中“淘金”,海量的信息和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作品、作者和点子创意,它们需要被发现,评论家对此不能缺位。

三是新事物的出现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网络文学得失等问题需要探讨,对网络文艺的新的表现形式需要仔细梳理等。专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加入,是网络文艺生态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综上,有了健康、向上、锋利的批评精神,文艺评论的新气象才能形成并赖以保持。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文艺评论身负着人民的新期待。这种期待简单来说,就是为文艺、为人民,淬炼自我、攀登高峰。

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至于文艺评论,标准也有很多,但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人民的”,对于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这些意识已经深入到评论者心里牢牢扎根。

文艺评论不能高高在上,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搞得明,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若只是概念套用,自说自话,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它对提高大众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在哪里?比如,新媒体的优势使文艺评论的准入门槛降低了,队伍扩大了,语言变新了,观点也能被广泛传播了,文艺评论的影响扩大了。这也促使传统媒体以及一些评论者有意识地在新形式、新语言方面进行探索,这些探索仍然是以大众是否欢迎、是否接受、是否广泛被传播为标准。

更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深度进入文艺现场,创作者和评论者应该互为“知音”,甚至能相互融入——一个人既可以是评论者,又可以是创作者。缺乏对文艺生产的流程环节、作品的整体背景、创作所反映生活的基本了解,文艺评论就会沦为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对文艺起不到推动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后,“高峰”成了文艺创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成了文艺评论者工作的动力。新时代呼唤好的文艺作品,新时代也呼唤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文艺评论,呼唤更多有思想、有学识、有担当的文艺评论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评论家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不尽是实情,却从侧面折射出评论人才的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问题。为此,文化部早在3年前就提出设立艺术评论体系构建和引导计划,涉及评论人才培养、评论实践开展、评论阵地建设等工作。国家艺术基金有对评论人才的资助项目。诸多艺术、科研院所纷纷开设文艺评论培训班课程。政府与社会的各方力量已经行动起来。这些工作为文艺评论“高峰”的出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各种工作落到最后,还得要评论者自己有勇攀高峰、成为文艺评论大家的豪情壮志。而成就“大家”至少有“双重需要”:一、增强才识,潜心问道,对文艺评论工作投入足够的精力、热情,追求渊博的学理知识、深邃的洞察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精致的语言表述、纯粹的审美判断;二、坚守节操,拒绝人情,拒绝与商业炒作同流合污,拒绝庸俗吹捧,发出自己的声音。

同时,文艺评论界还要形成风清气正的整体生态环境。评论家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要秉持公心,坚持真善美的标准、守护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创作者也应该和批评家坦诚相见、谦虚包容,善于在接受批评中不断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实现这个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文艺评论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