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小块寂静

来源:文艺报 | 周水欣  2018年01月08日14:07

最喜欢在深夜时分,悄悄打开房门,站在走廊里,四下观望。此时此刻,非常想对这幢建筑的设计师道一声谢。昏黄却绝不暗黑的整座建筑内芯,可以看到鲁迅金橘色幻影般的身影默默地也看着我。天井式的布局,楼上楼下一目了然,白天,这里是充满了文艺浪漫主义情怀的巨大能量场,夜晚,是酝酿能量的一排排一层层一间间充电器。可以感觉每个房间欲往外倾泻抑制不住的激情,似乎随时都有爆棚的可能。我静静站在走廊上,想起中午有人绕着走廊环行以释放充溢的热能,有人不走电梯,在楼梯间敏捷地跑上跑下去其他房间交谈交流,有人不顾外面风大雨大,穿着薄衫披个披巾就要冲出去拍照片。我觉得内心也很满溢,太阳穴噗噗地跳动,无法言说的宁静与快乐,还有种深深的孤独却安心、怆然而又非常笃定的感受,无法言说。鲁迅文学院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一群神奇的人,因着神奇的文学,而聚集在一起,产生翻天覆地、搅动身心的化学反应。外面看,也许均不动声色。但,每个人都知道,内里的质地已经发生变化。

没有课的下午,喜欢坐在窗前看书。一直看到天光渐暗,黄昏到来,并不开灯,抬眼看着窗外夕阳似火般慢慢消逝下去,余晖落尽在高楼大厦尽头。真的很爱看,觉得非常震撼,非常享受、非常珍惜。慢慢的可以在窗户上看到自己的脸容,是非常内敛的。但我知道,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非常奔放的。

至此,我坐在我的小屋里。它在鲁迅文学院的407室。在这寸土寸金的北京城,我有一间设施齐全的小书房。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属于我一个人。光是这个安排,已经超出我对鲁院的期待。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其重要性在伍尔夫时代已经讲得彻底,但从来都是得之不易的,而我有,在北京,在鲁院。

我经常会有点恍惚。暂时离开的工作以无时不在的微信、叮叮的网络形式让我游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我知道好多同学都是这样带着工作来的。我一点没有不耐烦,反而更加认真地去对待。突然间我对万事万物都充满感激之情。中午时分我在鲁院小小的院落里游荡。时不时在树丛里邂逅作家们的青铜身姿。有时跟挥舞双手的郭沫若点点头,有时与赶着毛驴的赵树理静静对视。这个秋天的北京,天空蓝得不可思议,银杏树早早挂满金黄小果,大白杨在风里哗哗哗响着。埋头写作、埋头阅读,这样过一生都不嫌多。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周遭不够安静,太嘈杂。我知道是自己心无法安静。但我也怪罪周围奇特的磁场太缤纷,不适合我的文学生活。现在的我,应该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究竟有什么。

课程与研讨让我细小的心忽然攀升了一个高度。那是不知不觉间发生的,从量变到质变,打开了的格局。

我几乎没带什么衣物,带了一箱子在家里无法静心阅读的书。到这里,竟然也不想读——因为有太多需要感受的情境、需要细品的人文、需要消化吸收的课程。这里也有图书馆——书非借不可读也,我要先把馆里的书看完啊。并且,随着课程越来越深入有趣,延伸阅读必不可少,又在当当上买了相关书籍。去北大看未名湖的时候,又去万圣书园抱回一摞子书。去看国家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又带回几大本画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小书房里,床上、桌子上、窗台上、茶几上,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我去其他同学的房间,好几位跟我一样。我们站着聊会天,因为没有椅子坐,椅子上都是书!我们急匆匆告别,因为时间太宝贵——手里没忘记拿着一册借来的书。

小跑着回到我的书房,拿起这本书看看,那本书翻翻。电脑前看看,再望望窗外灿烂的阳光,不知怎么就变成一枚黄月亮。时间走得这么迅疾,令我常感惊惧惶恐。

忽然思绪特别猛烈,想要书写的欲望令胸腔发热,能感到心脏就要跳出来。我穿上跑鞋,在夜晚11点钟,下楼去院子里奔跑。绕鲁院一整圈。十圈刚好镇定。脸色是运动后正常的潮红,不会被发现异样的波动了。于是我静静坐下来,汗水才开始一滴一滴落下。我开始写……

一日下午,去国子监孔庙博物馆。进门,仰脸一面高大精美的彩色琉璃牌坊,气势迫人。据说,这是惟一一座专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正面“圜桥教泽”,意思是听讲学者众多;反面“学海节观”,意思是因为听讲学者太多,所以要用水道将学生分开。可想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盛况。此牌坊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那琉璃瓦流光溢彩,夕阳下美不胜收。出门,路两边的槐树,那也是老北京的象征,都叫国槐。老树参天,枝繁叶茂,树下走着推着儿童车的年轻妈妈,骑着自行车的遛鸟老先生,穿着高跟鞋的女白领,在街边小店买酸奶的游人,以及压抑内心激荡、慢慢散步的我。再一转弯,一片红墙在夕阳下触目惊心——雍和宫。再往前,不知不觉,走到了地坛——史铁生的地坛……我走了好久,一直走到月亮弯弯挂天空。

回到鲁院,我的小书房。深深感慨:能有这样属于一个人的空间是多么美妙啊。心里积攒了太多感触、情绪和纷乱的念头,这种时候,特别需要一小块寂静时光,来梳理,来回味。就如每次听完内容丰富的课程,每当灵感闪现的深夜,每个凝神创作的节点……这些重要的时间段,都需要一个收藏我们内心敏感的寂静空间来细细感受、咀嚼、吞咽,化作或是激流或是火山或是大漠孤烟或是长河落日的文字,奉献世间,奉献给读者。作为一个属于文学的人,这一小块寂静的时空,是文学的鲁院给予我们的最知心的礼物。

我在这里有一个小书房,享受一小块寂静时光。在这个时光里,我穿山越岭、穿越古今、叱咤山河、挥斥方遒。我愉快地失眠,兴奋地偏头疼。我乐不可支地在头脑里编制七彩祥云,我一点不介意自己放飞想象的风筝而面红耳赤似醉酒般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没人会说我在做白日梦——或者,我就是在梦里。

“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止会更善于聆听自然的声音,也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美国生态学作家戈登汉普顿在他的著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中这样说。在寂静的时光里,我们的身心会浮现温柔、孤独、平静、荣耀、梦想、感激。因这一小块寂静时空,我们也更能感受并接纳彼此的心声。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