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巧手剪出新生活

来源: 中国作家网 | 陈奕纯  2018年01月22日22:12

艾虎(剪纸)郝明森

富裕图(剪纸)郝明森

月光曲(套色剪纸)郝明森

恭贺新春(剪纸)郝明森

巴山婚俗——撞轿(剪纸)郝明森

结缘剪纸纯属偶然

1971年郝明森出生于陕西镇巴县赤南长龙坪一个农家小院里,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以说郝明森没有半点天生的艺术细胞,他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刚满5岁的郝明森跟父亲去赶集,看到公社院墙上的墙报,上面用红纸剪出各种花草鱼虫等图案做点缀,在白底衬托下栩栩如生,郝明森一下就被迷住了,缠住父亲给他买几张红纸,他要学剪纸。如今时间已经过去41年了,郝明森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看到那些剪纸作品时内心的强烈震撼,站在墙报面前,他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我也要学剪纸,要让自己的作品也贴在上面。”说起当年的往事,郝明森笑了,“当时小不懂事,大家都笑那是女孩子干的事,但现在终于还是实现了。”

从此,剪纸艺术的“根”就在郝明森心中深深地扎下,每天下午放学后就缠住母亲教他剪花,就自己不停地摆弄小剪刀,开始还像模像样,村里人都笑他是假女子,母亲没在意周围人的评论,依然教他剪窗花。所以说,他结缘剪纸也是因为自幼受母亲的熏陶,“我的母亲偏爱剪纸,心灵手巧,不用画稿,一把剪刀便能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窗花、喜字、花鸟、昆虫以及各种小动物。”郝明森表示,母亲的剪纸手艺,颇受邻里赞誉。他耳濡目染,从小便酷爱绘画和剪纸。

他在大学校园展技艺

1992年,郝明森被陕西省商洛师专(学院)艺术系录取,就读美术教育专业,开学不久,学校举办画展,郝明森就把假期中创作的《巴山婚纱》交了上去,顿时引起轰动,在展厅展示剪纸技艺,用手中的剪刀与彩纸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让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校团委举办的学雷锋活动中,郝明森又摆开纸、剪刀,现场传授剪纸技艺,剪纸爱好者、市民都围了上来,在众人面前,郝明森将中国的传统剪纸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自信而爽朗的形象更是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有要窗花的,有要喜字的,他一一满足大家的愿望。

1994年6月即将毕业期间,学校举办毕业汇报展系列活动中,郝明森剪纸艺术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他多年前就打算办个人剪纸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学校倾情帮助下,个人剪纸作品展在商洛书画院展出,展出他两年来创作的近百件作品,参观展览的人络绎不绝,郝明森一会忙着给观众讲解作品,一会儿忙着给观众做活态展示,现场教授喜欢剪纸艺术的人学习剪纸,只见郝明森手中的银剪飞舞,裁纸化图,一幅构思巧妙的剪纸作品在郝明森的手中诞生,他用自己的技艺生动展现中国剪纸艺术的迷人风采。

他的生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笔者眼里,郝明森是“雅”与“俗”两个字合二为一的代表,他平时忙于工作,工作之余就“玩”剪刀,说起“手上功夫”,郝明森毫不含糊,刚毕业那年,被分配到乡下一个中学,那时乡下学校从没有美术课,郝明森第一次走上讲台,他将一张红纸折叠好,灵巧的剪刀剪弄着红纸,剪弄着心情,嚓嚓几剪刀就变成了一幅活波可爱的小老鼠,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当时他自己只专注讲课,忘了做自我介绍,学生都不知道他名字,课间都称他老鼠老师。

“这幅是1993年在学校参加全国剪纸大赛剪的,原作足有15米长。”郝明森指着一幅名为《百牛图》的剪纸作品继续说道:“我父亲是个养牛专业户,我长期与牛作伴,我就琢磨着如何让形态各异的牛变成我的剪纸作品,这叫捕捉灵感出作品吧。”郝明森剪纸作品离不开大巴山区的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他在参加民俗活动中寻找灵感,把眼睛看到的变成剪纸作品——窗上贴的喜庆窗花、门上贴的福字、绣花的原始底样,那些图案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鱼有鸟,有的还抽象化以寄托一种信仰或期望。

在郝明森眼里,生活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他巧手里的剪刀又把这些多彩的图画变成了一张张惟妙惟肖、一件件感悟生活的剪纸作品。自1992年以来,郝明森自练自悟,简单的图案就采取直剪的方法,复杂的图案就先勾画一下基本线条。他不仅擅长单色剪纸、还擅长套色剪纸。他的作品构思极具创意、构图精巧、线条流畅、色彩明快,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内容涉及民风民俗、传奇故事、翎毛花卉、鸟兽虫鱼、喜丧节俗、草木动物等多个品种。

作品屡获大奖

“对折、再对折、左折、右折,左一下剪圆、右一下剪方、拉开、成功。”这是郝明森在被聘请到泾洋初中七年级一班教室教学生剪纸,“这是折剪的团花图案,不用画。”郝明森娴熟的剪纸让学生惊讶,学生纷纷说:“我们多希望郝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剪纸技艺。”

笔者看到他出版的剪纸剪纸画册,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了生产生活类、体育竞技类、科普类及反映良好社会风尚、歌颂美好情操等内容,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风格独特,构图新颖,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描绘生产生活的《春耕》,有表达喜悦的《农家乐》,有恬静、兴奋等情绪的《贺新春》,也有历史人物故事等。看到这些剪纸作品,我们的共同感受就是生活气息很浓,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在《美术报》上刊登的《独有我为王》,这是《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上发表的剪纸技法......”郝明森将他的作品一一介绍给笔者。

郝明森算不上是一个剪纸大师,可他的剪纸作品却屡屡获得好评,他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在作品中直接表达出来,把陕南人们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创作出了大量的造型奇巧、剪工精湛、生活气息浓重的剪纸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他的作品曾10多次获得国际、全国及省级大奖,屡屡见诸报端,引起中国民间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作品《卧虎藏龙》参加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剪纸艺术展获得优秀奖,《富贵有余》2010年参加文化部非遗司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剪纸艺术展获得三等奖,论文《初论镇巴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入录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编《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一书。他这样一发不可收,随后几年先后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多次获奖,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 《光棍山》 《乡村记忆》等八部。其中长篇小说《缺条船的河》列入汉中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出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994年7月,郝明森不得不放弃能留校的机会,由于政策原因,被当地市教育局定向分配回原籍,毕业证、派遣证被当地教育部门提前取走,一个农村娃也没任何门路跑关系,只能忍气吞声回到故乡,在当地一中学当一名美术教师。2006年调到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

虽然待在贫穷而闭塞的大山深处,但正是这样一块在别人眼里看似“灾区”的土地,却造就了郝明森不屈的品性。这片土地哺育了他的成长,焕发了他的激情,赋予了他灵性,更点燃了他的梦想。他在这片土地上跋涉着,举手投足间彰显出个性的魅力。他在耕耘中沐浴着春光。我曾问他,从大山里出来又回去,后悔不?他说当时有些后悔,现在想起来挺好的,因为大山里面相对于外面的世界宁静了许多。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剪纸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品,我的作品也多次登上大雅之堂,这是我们民间艺人从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宁静是构思的好朋友,如果没有宁静的环境,也许他写不出书、出不了画册,学不到更多的民间技艺。

应该说,笔者对郝明森作品的阅读是充足的,作为他作品的心领神会者,笔者自觉当得起他的知音,却又在对自己书写能力的怀疑中感到无比焦虑——郝明森游走于生活与艺术间的洒脱自如,也独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别人难以抄袭、蕴含着个人感情和体验。这一切都源于他热爱生活,又赋予生活新的“生命”——变成剪纸作品,让你“不可思议”。

前不久,我打电话问郝明森近来情况,他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忙”。他说调进文广旅局尽管从事文化旅游工作,而实际主要是写公文,抓行业扶贫,每月填不完的各类报表,再没时间剪纸画画,再没时间写散文小说......我听后心里有一股莫名的酸痛,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人才不能从事自己专长,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我问他还剪纸不?他说剪,白天没时间晚上干,所以外地订购他的剪纸都是晚上完成,甚至通宵达旦。

他还对我说:“我想要创新,但相关的老前辈告诉我不要改风格,要把你的风格传下去,这是民间剪纸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是啊,正如冯骥才所说,越是长久的封闭环境里存活的文化越脆弱,一旦包在外边的壳儿打破,就会导致一种破坏与毁灭。

2018年1月10日于大兴

附:

郝明森简介:

陕西镇巴县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书协、民协会员,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群文摄影家协会理事。800余篇(幅)文艺作品散见《文艺报》《美术报》《中小学美术》《散文选刊》《鸭绿江》《美术报》等报刊。出版有个人画册、专著8部。

所创作的《卧虎藏龙》《富贵有余》等剪纸作品,先后在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国剪纸艺术展” 上展出并获金奖、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