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莎的微笑
来源:文艺报 | 薛晓燕 2018年02月06日15:40
小时候的神木城,以凯歌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这四条大街并非只有直线型的延长通达,它们像四条横亘生长的藤蔓,枝枝叶叶间衍生出许多大胡同、小巷子,造就老神木城民居庭院深深的四合院格局。
哈金说:“在某种意义上,我写《小镇奇人异事》是为了把一些曾经在那里存在过的人和事物保存在纸上。不管是严酷的,还是温暖的。”
我没有哈金雄奇的小说叙述能力,对于神木老街,却有强烈的保存愿望。努力将老街留在记忆中的场景保存在纸上,是我怀念老街的惟一方式。
榆树院巷,位于神木北大街北头东侧。这是一条狭长、幽深、曲里拐弯的巷子。起初踏进这个巷子,我以为和我们家的巷子一样,最深处是某家人的大门,没有前行的路,再想往前,只得折返,重新寻觅路径。
榆树院巷是不一样的,一直走下去,竟然可以走到一条和进来时完全不一样的出口。它的另外一个巷口和神中巷连接,出去往东,只走几步,就可以看到当时小城的最高学府:神木中学。
我的同学吴小红就住在榆树院巷。隔着30多年的时光回望,那一天,我走进榆树院巷,走到吴小红家,很多细节变得模糊不清,无从记忆。比如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有没有戴上那条红艳艳的、无比光荣的红领巾?为什么要去她家?是给我妈妈请假才获准的呢,还是偷跑的?又是如何请假的,如何偷跑的?这些事情完全想不起来了。
走进榆树院巷,天色近黄昏,一路上兴冲冲的。小小女生,在一个陌生的深巷子独自前行。随着脚步的行进,巷子里的光影发生了变化,越是往里,光线逐渐变得黝黑、凝重。
抬头望过去,前面高大的墙壁上,转瞬就看不到太阳映照的光芒了,一种幽婉、神秘的情绪控制了我。
我不得不急匆匆地加快了步伐,按照吴小红告诉我的第几个大门跑过去,一问,居然还走错了。
硬着头皮在越来越沉郁暗淡的巷子里狂奔起来。第二次走进一个大门,我大喊:吴小红。
神仙保佑,她很快就出现在院子里,蹦跳着过来迎接我。随着她出现在眼前,我很快发现,她们家院子里的天光挺明亮的,与我刚才惊慌失措奔走过的巷子里的光线完全不一样。
走进她的家,屋子里的光线又暗了下来。现在想来,一切模模糊糊,完全不记得她家的陈设。只记得她变魔术般拿出一本书,开心地说:“咱们看书吧。”
我也用同样开心的语气说:“到院子里看吧。”
黄昏静寂收敛的光芒中,我们俩坐在她家的院子里,头挨着头,肩膀靠着肩膀,一反平时的笑闹,很沉默地翻开一本书。
当时的我,有很多书,多到在我家巷子里,把它们摆成地摊,试图以阅读一本付一分钱的方式来挣钱。那些住在左邻右舍的家伙,看完根本不给钱,书往我的摊子上一丢,就潇洒地扬长而去。我对此毫无办法,人生中第一次创业行动,只维持了几个小时,只能仓促收摊。
尽管有很多书,吴小红拿出来的这本书,还是令我无比震惊。这是一本和我所有的书都不一样的书。我的全部书,都是里面只有黑白色插画、样子也小小的小人书。
她的书,是一本比我们的课本还要大、却比课本薄很多的书。而且最震撼的是,里面的图画竟然是彩色的。绘本,这个词语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当我第一次面对一本绘本,却不知它有这样一个名字时,对拥有这本彩色书的主人吴小红,羡慕到了极点。我捏着她的书,抬眼看了下她,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这一时刻的吴小红,比平时我所看到的她,美丽动人呢。
时隔30多年,我还能清晰地想出来,那本书上的一幅插图。11个头上有黄灿灿王冠的天鹅,用网兜着一个小女孩,拍打着翅膀在天空翱翔。可见,给孩子们看绘本,是很正确的选择。那些图画会深深地印在一个孩子的脑子里,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艾丽莎的11个哥哥被后母施展了魔法,太阳升上天空的时候,他们会变成11只天鹅,不停地在天空飞翔。太阳一落山,他们又变成人形。所以,太阳落山前,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供栖息的地方降落。不然就有掉到大海里淹死的危险。艾丽莎为了拯救哥哥们,听从梦中的启示,用生长在教堂墓地里的荨麻编织了11件长袖披甲。时间只有一年,这期间她不能开口讲话。在人们要处死她的最后时刻,11件披甲编织好了,天鹅变成了英俊的王子。书的最后一页,艾丽莎终于能说话了,她的脸上绽放着美丽、沉静、幸福的笑容。
合上书,我抬头看了看神木城云影徘徊的天空,压根儿没有天鹅们掠过。院子里只有一只黑色的大母鸡,安静地站在我的对面。我有点羡慕它,尽管不会飞翔,毕竟人家有翅膀。
怀着一种迷幻般的复杂情绪,我和吴小红告别。她把我送到大门外,微笑着挥了挥手。望着她,我发现,她的笑容像极了艾丽莎的微笑。黄昏的光线中,一种因“色调调和产生的美艳”使得她的脸庞笼罩在一种纤细、明媚的光明之中。
返回的道路依旧悠长,等我走出榆树院巷,脚踏在老街的水泥地面,太阳落到了二郎山后面,到处黑漆漆的。
一口气跑到我家的小巷子,黑暗愈加纯粹而坚决,幸好邻居们的窗户里透着几分光亮,一盏盏灯泡发散出来的柔软光芒,映照在糊着麻纸的窗户上,蕴含着人间寻常日子的喜乐珍贵,夜色宁静安详,大地幽深厚重。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