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梦华:中国孩子要树立全球观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孙海悦 2018年02月06日13:24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员。1982年首探南极,1991年第一次进入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北极点。他的作品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佳作奖等多个奖项,《旅鼠之谜》《气候的威力》等散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一位78岁的老人刚刚出版了他的第105本书。他是迄今为止发表和出版有关南北极的科普文章和科学专著最多的中国科学家;他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总领队,15年间十进北极、在北极生活超过1100天;他还是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大奖获得者。他就是极地科学家、作家位梦华。
呼吁人们重视科学理念
既搞科研,又搞科普,位梦华的这两项工作有着同一个目的。他说:“民众的科学素养怎么提高?搞科普!这就是为什么我老了以后要拼命写书、讲课,呼吁大家要爱科学,要使我们的孩子树立一种科学的理念。”作为专门为少年儿童读者创作的北极探险系列小说——“冰雪北极科学探险”典藏书系,正是位梦华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书系中斑斓多姿的极地探险故事,也是位梦华15年研究北极的沉淀。在书中,20多位科学家轮番登场,提及的北极独有动物达二三十种,故事涉及地理、生物和考古等学科,包括北极地理知识、鹅卵石的来历、旅鼠生存之谜、北极狐鲁滨逊的漂泊历程、北极熊巴拉的成长之旅、大雁迁徙、鲸鱼行为等,惊险与悬念迭起。
这些动物故事相对独立又巧妙地与人类联结,为孩子们展现了真实的北极动物世界。位梦华希望能够借此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关爱生命、保护地球的观念与意识。
1995年,位梦华率队到达北极点。其实,在研究北极之前,位梦华先与南极结缘。上世纪80年代初,位梦华作为科研者到达南极。位梦华想,对于地球两极,中国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也由此萌发了“到北极去看一看”的想法,并提出了两极对比的课题。
铺展壮美北极画卷
“对懦弱胆小、害怕吃苦的人来说,北极就像是地狱。而对那些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人来说,北极就像是天堂。”位梦华在“冰雪北极科学探险”典藏书系的序言中写道。
在书系中,位梦华为小读者铺展了一幅壮美的北极冰雪画卷:遥远、寒冷、广袤、荒凉,既严酷又神秘,既美丽又粗犷,既充满着挑战又充满着机遇,既有热情友好的爱斯基摩人,又有凶猛异常的北极熊。
干净、浪漫、惊险,是位梦华对极地的印象:“冬天到处覆盖着洁白的冰雪,纯洁,干净,朦朦胧胧,像是一个童话的世界。”极地考察“生死只在一瞬间”,恶劣多变的天气、凶猛异常的北极熊,时刻都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他还对北极居民爱斯基摩人给予了极高评价:“爱斯基摩人也许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人,他们的思维非常简单,非常纯朴。”
“北极,总会给你惊喜。”位梦华说,自己第一次到北极的时候,爱斯基摩人并不欢迎他。“因为北极环境非常脆弱,爱斯基摩人并不欢迎外面的人到他们那里去。”后来,经过逐步了解,爱斯基摩人把位梦华看成了自己人。
位梦华回忆,在北极时,有一次刮大风刮来很多小鱼,他和爱人就一起捡小鱼。爱斯基摩人看到了,以为他们是没饭吃了,于是马上拿了一只鸭子、一条鱼和一大块肉送给位梦华夫妇。“什么是朋友?这就是真正的朋友。”位梦华说。
启发孩子关注人与自然
在自然生态备受关注的当下,小读者们或许能从位梦华“冰雪北极科学探险”典藏书系中描绘的人与人、人与地球、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中展开一些思考。
南极和北极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两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都应该关注南极和北极。”在位梦华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重新定位。“孩子们应该爱护动物,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观念应该大力普及。”
目前,位梦华每年有好几个月在外面跑,为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举办150场左右的讲座,向他们普及科学知识。为了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到全球、使孩子们的思维扩展到全球,位梦华希望把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既能学到文学知识,又能受到科学熏陶。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特别是中国的孩子,要树立一种全球观念,但首先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然后要关心地球。”位梦华说,“当然不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我们要强调的是,孩子们要关注科学、热爱科学,不断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