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时代的文化传播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 陶勤 2018年02月07日09:09
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进一步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如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不只是政治家,艺术家也应该积极参与,用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发挥效力,奏响命运交响曲。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鲜明感受就是,故事可以“载道” 。这是个格外需要“交流与理解”的时代,讲故事正是一把融通中外的“金钥匙” 。对世界讲故事是一门艺术,要创新话语体系,实现分国、分众传播,要在中外古今的坐标系中选择好题材,打通历史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隔膜,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崛起的大国,在人类发展史上,应努力留下作为自己标记的文化产品。这需要有“中国故事、人类主题”的眼光,要越过国家的界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当代文艺创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演讲时提到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就扎根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所以要挖掘更具普遍价值尺度的中国故事,应从这几个关键词,尤其是和平、发展入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讲好和平的故事,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是有文化根据和历史事实的。针对“中国威胁论” ,要把握国际舆论聚焦点,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关切,着力讲好中国的和平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访问印度时说: “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古代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强国,但中国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特产。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 ,都不是侵略他国而是主动地与域外国家和平交往。中华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崇尚稳定而又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历来是强烈地依恋故乡故土的民族。而依恋乡土、追求安定、不尚冒险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安稳、和平的性格。反观我们的文学创作,从《诗经》开始,乡思乡愁连绵数千年而不绝,感人心弦、动人心魄。完全有理由说,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符合民族心性的和谐乡情和由此衍生的家国情怀,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心圆”思想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互贯通,体现出和而不同的个人、家国、世界共同追求美好愿景的梦想。
讲好发展的故事,向世界展现大国形象与发展魅力。发展是现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轨迹,也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直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的基础和途径,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艺术家应该用如椽之笔描绘当代中国的奋进风姿。今日之神州,高速铁路通达四方,宏伟桥梁飞架南北,高速公路密如蛛网;“天宫”“蛟龙”奔月探海,“天眼”“悟空”傲视宇宙, “墨子” “北斗”横空而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令世界赞叹。这些彰显中国发展的人间奇迹,理应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中心题材,成为中国文艺家无比丰富的灵感源泉。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绕开政党,要堂堂正正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历史地看,我们党集中干了三件事:救国,已经完成;兴国,基础扎实;强国,还在路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党有如此长远清晰的规划。中国共产党的成绩单,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难以比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大约占世界7%的国土使大约占世界20%的人过上美好生活,而且要通过发展自己更好地来“兼济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上升至8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是一条中国与世界共赢的道路。
讲好公平的故事,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德国诗人海涅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 ”打开人类文明的历史卷轴,贫困从来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拦路虎,脱贫之战亦是当今实现公平的一个世界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太行脚下到大别山区,从雪域高原到西北边陲……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深入特困户家庭实地考察,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空前力度推进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最是情怀动人心。
如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在2017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撰文认为,苏联曾患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动脉粥样硬化” ,但中国没有。为何中国实现了苏联没有实现的目标?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五年来中国已经让6000多万人(相当于英国的人口)脱贫。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确认,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当代中国的扶贫攻坚事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正面典范。
讲好正义的故事,凝聚公正的力量。公平和正义可以简称为公正。如果说发展侧重于生产力和经济的话,它们主要归属于人与自然关系领域,那么,公正则属于人际关系包括群际关系、国际关系领域。
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在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时,同克里斯·马吉、托马斯·拉贝、罗伯特·威尔逊等亲切交谈,表达了对他们的先辈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作贡献的感谢,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世界从不孤立,翻开人类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我们会发现许多国际友人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应该知晓,让人类共同记忆凝聚正义力量。
讲好民主与法治的故事,反映人民美好生活。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成为社会主人,它是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党从诞生伊始就高举民主的旗帜,反对专制独裁,这是吸引众多青年和其他群众奔赴延安、走向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治作为人类选择的社会治理模式,也是与故事相伴相生的。中国古有商鞅变法、子产铸刑鼎等故事,今有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燃灯者” ——已故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的故事。邹碧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燃灯者”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
2017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制定民法总则,为民法典编纂翻开关键的“第一页”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将得到更好的满足。安居乐业可喜,长治久安可期。
讲好环境治理的故事,同在蓝天下,应是一家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5日,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传来消息: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河北省北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作为全球环境问题最高决策机制,联合国环境大会举世瞩目。今年,这里庄重地向塞罕坝这一抹“中国绿”致敬,也是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目标致敬。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引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图景。中国绿色发展成功故事已深深打动世界。
讲好中外交融的故事,勾画文明同心圆。中外之间从未中断文化的交融。讲好中国故事,要内外结合阐释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古今事例。
在西方的启蒙时代,莱布尼茨呼唤“现在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 !伏尔泰感慨,“中国是世界上开化最早的国家” 。可以说,正是中国和东方的召唤,推动了西方文明走出中世纪的蒙昧状态,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数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诗人屈原正直高洁的爱国情怀为儒学背景深厚的朝鲜文人所景仰,推动了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发展和演进;韩日越等国深受匾额文化影响,一些重要场合所悬挂的匾额依然使用汉字。唐都长安,不仅是日本遣唐使朝拜、学习的必达之地,也是佛教僧侣朝圣、求法的主要目的地。中国从未失去对世界的吸引力,伴着东方古国发展而产生的文明交融新故事,正徐徐展开,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21世纪,依旧是世界走进中国的世纪,但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世纪。一次次的“文化相遇”才能让世界逐渐读懂中国。因为好作品能让海外读者摘下“眼镜” ,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读到他所崇尚的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等等。文化的力量,就是拉近并打动人心的力量。文艺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讲故事”的历史使命,把一个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生动地展示给世界。唯其如此,才不负时代的重托。
(作者为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