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从海边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邱榕木  2018年03月05日13:44

站在平潭岛的对岸,遥望那海坛海峡南口,兴化湾广阔的海域,虽然不是浩瀚无际,波浪滔天,但也涌动着狂澜,一浪又一浪拍打岸边的礁石和沙滩,激起的浪花像一支镂空银伞,撑开了又合上,急匆匆地掀起,慢吞吞地退去;激起的浪花又像众多顽强勇士,冲上去了不言输,占领了岸上一角,浸透了大地一片,永不干涸。也许这就是大海的性格,养育了一群敢于打拼世界的海边之子。

脚下是福清市东翰镇靠海的一隅,岸边有个小小渔村,一面朝海,一面靠山,蜿蜒的海岸,陡峭的山崖,把依山而就的村落,托得离海很高,但很近,顺着几道小沟谷往下走,便可以到达海水旁。这个小村子叫薛厝村,住着几十户薛姓人家,只有二户外姓人,看得出来,薛厝村人在这“开天辟地”已挺久远了。就自然风光而言,薛厝村座落于宽阔的海边,高耸的岸上,空灵的天底。晨曦中,一团红日喷薄,朝霞万丈,金辉普照;夜幕里,一轮皓月高悬,银光闪烁,万籁俱寂。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吵杂,只有大海的气息和长空的呼啸;没有烟霾尘埃的污染,只有泥土的清香和汪洋的碧蓝,真是风景如画,赏心悦目,这海边小渔村别有一番情致和韵味。

村子里住有二百余人,上世纪70年代前,村子的主要生产活动,也就是维持生计靠的是捕鱼,全村的强壮劳力均以捕鱼为生,从近海捕捞到舟山海域乃至远海,那时捕鱼工具的落后决定了捕鱼量,尽管风里来雨里去也不足以解决贫困缠绕问题。于是,穷则思变,当时的年轻一代,切感今后的日子不能全然依靠这深不可测的海洋和那摇摆晃荡的渔舟及变幻无常的天候,必需抛弃大海,洗脚上岸,转而依赖广袤的大地,坚实的土壤。

以薛来玉、薛来家两兄弟为代表的那一代年轻人是首先弃船上岸的拓荒者和闯荡者。

兄弟俩在家里排行老二和老四,只是家中贫困,未等小学中学毕业就与村里人一起出海打渔,承担家中主要劳动力。打渔的时光,是让他们最难熬的日子,风平浪静时,扬帆远涉,度日如年;风高浪急时,如坠烟海,危机四伏;加上船小人多,收获甚微。问海讨生活的艰辛、危险、薄利的日子,实在难以让兄弟俩坚持下去,于是,萌发“脱离苦海”而外出打工谋生的念头。1972年,当20岁刚出头的哥哥薛来玉带着弟弟薛来家等同村子的一帮年轻人,与其1千多年前的老祖宗“薛仁贵征东”相悖,首先“征西”,闯向“楚国”的湖北修铁路,一年后又到福建永安继续修铁路,完成后,则以省调民工的方式,到了福建最西边山区的闽西永定县养护段,从事公路保养、小修、中修工作。

两兄弟带着一帮人在公路养护中起早摸黑,吃苦耐劳,尽心尽职,赢得了管理部门的赞扬和赏识,得到了信任和支持。薛来玉虽念书不多,但他聪慧通达,行成于思,睿智过人,在实际作业中慢慢悟出不能长期如此单一,效率不佳的工作方式,应该逐步走包工的方式,才能提高积极性和效率,于是便主动向管理部门提出一段路保养的工资包干和一个项目用工人数等包工不包料的办法,得到了管理部门的应允,这个方式和产生的理念,在那80年代的中期是何等了不起,这种包干方式一改过去“点工计工磨洋工”的旧习,突出“包”字,立即调动了全组人的积极性,工地上干劲十足,保质保量地完成他们领受来的任务,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他们应得的工资。如果说包工不包料,是薛来玉的创意,那在后来向管理部门提出“包工包料”,则是他的探索思维,他正迎合着那时改革开放的初潮,在用工体制和成本变革上进行摸索。于是,他利用几年的效益积累,开始购置私有的拖拉机、农用车、拌和机等较先进的机具,承担公路养护中的中修、大修及改建等单项工程,拉起了“薛家军”队伍,逐渐、稳步、大胆地在公路养护工程中发展,犹如兄弟俩重新购置一艘“航船”,在商海里起锚、开航、进发。正因为如此的探索和尝试,薛来玉的业绩越来越突出,成效越来越显著,影响越来越宽广,到了参与福建省公路建设有史以来第二春的“先行工程”时期,薛家军已经能独自完成数百万的工程任务了,自行装备了装载机、挖掘机、载重汽车等重型机械投入施工,其施工力量在龙岩已是首屈一指,其工程质量也非同一般,经质量评定,基本上全部优良,至今有些项目近二三十年了,还在无破损使用,不需翻修,如永定先锋大道、永定沿河大道、厦门同集路等均有薛家军的杰作。如果说,薛来玉在初涉商海已是如鱼得水了,那在经历“先行工程”的磨砺后,他更是如虎添翼。

薛来玉、薛来家俩兄弟,一贯是深入工地,身先士卒,所带的“薛家军”人马均是精兵强将;所拥有的设备是金戈铁马;所持的信念是优质优价;所具的精神是一往无前,不仅如此,还颇具技术水平和积累了丰富经验,打造了一支在当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施工的队伍,多个县交通公路部门甚至政府领导,都欢迎他的队伍去,专门找他去帮忙解决困难攻克艰巨,请他去施工,既能保住工期,又能保证质量,往往让这些管理部门少了担心,多了放心;少了操心,多了安心,无意中,薛家军的信任,导致管理部门的惰性得到调和,缺位得到弥补,失职得到掩盖,薛家军的信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更值得一提的是,薛来玉兄弟俩靠的是打拼,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用,襟怀坦白,高山景行,而非靠金钱拉拢、偷工减料,他绝不是那道上的人。因而,在整个龙岩公路建设工地,常有薛来玉的队伍参与,总见“薛家军”旗幡飘扬,这全是由于他名声在外,赞誉远扬的结果,这样的精神和成绩也就免不了常常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褒奖。

闽西公路的桥梁隧道,镌刻和记载着薛家军从工期到质量的好评、优良和赞誉;龙岩大地的山峦河流,凝聚和流淌着薛家军从青年到壮年所有的足迹、苦乐和奉献;海边小村的风涛浪花,传颂和唱响着外出游子在八闽所有的美誉、杰出和骄傲。

薛家兄弟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也为自己积累了财富,花甲之年举家迁移厦门安居乐业,但兄弟俩亦极具善良和报恩之心,没有忘记故土,没有忘记海边那养育过他们的村子和乡亲,他们每年多次回家乡看望长辈;探望一起出海的兄弟们;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请农村戏班子为父老乡亲们唱戏,不仅如此,还投入资金为村子修筑水泥路和建门楼等公益事业,兄弟俩诸多报答家乡眷念海边的心愿及付出,深得家乡群众的赞扬。然而,他的善举并不局限家乡,汶川大地震时,薛来玉也悄悄地汇了一笔款去灾区,以表达回馈社会和人民的大爱之心。跟随薛来玉外出拼搏的薛家军人,多年中也颇有收获,但见那渔村里新修建的楼宇,也许就是他们甘甜的展现。

一个大海之子,赤脚上岸,从海边走来,凭着大海的性格,历尽风雨沧桑、饮尽艰难困苦;粘些荣华富贵,享些幸福安康,走过人生大半历程,功名皆有,钱财相随。

他,从海边走来,走得确实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