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农村学子的奋斗与追问 ——读吕翼长篇小说《寒门》

来源:文艺报 | 张永权  2018年03月05日10:13

彝族作家吕翼以高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寒门》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茫茫乌蒙群山中,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碓房村。小村虽闭塞,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一座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雨的孔庙,寄托着碓房村人的美好梦想。在每年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孔典礼。作品在这个背景下,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通过村民冯敬谷一家的四个子女以及赵得贵、万礼智的儿子等,围绕读书高考“跳出农门”的梦想,讲述他们在应试教育下的拼搏和在高考独木桥上的争斗。作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使小说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蕰。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哪怕是在边远的碓房村,人们也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肖像,年年祭孔。村民还自己出钱出力修建学校,村民赵四为建村校献出生命,冯敬谷的养女冯春雨考上清华大学、学成归来后,报效故土。这些都显示了教育、文化在改变农村面貌上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要在作品中传递的正能量。特别是冯春雨,如果没有冯敬谷一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砸锅卖铁供她上学,加上她自己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努力拼搏,那么,她可能只是一个把生命消磨在碓房村的贫困女子,更不可能用才智来改变家乡的面貌。

在作品中,作家通过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对现行的教育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冯维聪是一个有理想又聪明的孩子,但面对高考的压力,加上未婚妻给他的压力,一上考场就紧张,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利,终于考成了一个“疯子”。不过,冯维聪这个“疯子”,搞起发明创造倒是矢志不移,失败、再失败到成功,甚至引起专家的重视,说他是一个为实现梦想而不屈不挠的农村发明家也不过分。其他人的命运也同样令人感叹。万勇因其父母所给的巨大压力,最后堕落成一个骗子。冯天香为供三个弟妺读书,毅然出走,不幸沦落风尘,让人悲恸。冯天俊为了考名牌大学,从花季少年考到30多岁,一共考了15回,也未能“高中”,把他看成是现代版的范进也不夸张。赵得位因偏科无法上高中,自作主张去读中专,毕业后自主创业开广告公司当起老板,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要想成才有作为,并非只有高考一条路。小说通过这些小人物,一方面在思考现行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奋斗者的人生画卷,洋溢着温暖的力量。

《寒门》有着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贫困的冯家、有钱有权的万家、作为民办教师的赵家,三个家庭在子女上学、高考的历程中,通过其人物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编织起了一个现代版的“儒林新史”故事。这个故事推动着小说的情节发展,展现着人物命运的风雨坎坷。人物命运的走向,又使这部小说的故事曲折多姿。

小说包袱不断,可以说充满了悬念。比如,冯春香为帮助家庭,到外面去闯,她去了何方,去干了什么,她走后不久家里收到的那些无名汇款,是不是她寄的?作品丟下了一个大包袱,直到最后才解开悬念。冯春雨考上大学后,就再也没和家中联系,她的人生命运走向,自然也是读者关心的。小说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中,吸引读者把它读完。

这部作品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使情节丰满多姿。同时,看似一些平凡的故事,也具有传奇的色彩。在冯维聪制造的各种机器人中,还造了一个为冯天俊代考的机器人,充满了传奇魔幻的色彩。但这一切都是和人物的命运休戚相关,使小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小说的生活细节也很有张力,富有象征意义。例如,碓房村的碓窩,虽原始,却是这乌蒙深山小村生态文明的象征。作品在开头就专门写到它,在描写冯天俊、冯维聪上学舂谷卖米交学费时又多次写到它。最后,当冯春雨带着她的法国老公贝克哈姆回乡,准备投资种植生态稻米时,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这里家家户户的碓窩。这碓窩自然也成了离开故乡的人的乡愁寄托。还有村里那棵老白杨树,冯天俊的兄弟姐妺在树身上刻的印痕,成为他们人生命运的记录。每一道印痕,都记录着他们的人生故事。例如冯天俊从高考起,毎考一次就在上边刻一道印,15道印痕不知记录了他多少人生的酸甜苦辣。还有冯氏兄弟亲手雕刻的孔子像以及每次考前的敬拜等,其蕴涵的思想情感,也颇让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