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汉语俗字研究的新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曾昭聪  2018年03月09日10:39

俗字是与正字相对而言、写法通俗的异体字。俗字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颇为沉寂。蒋礼鸿在《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中曾指出:“至于隶书以下的文字的研究,前人就不曾很好地系统地做过”,“俗文字学在文字学这个部门中到今天还几乎是空白的”。90年代以来,俗字研究工作逐步开展,取得了很大进步,《明清小说俗字研究》(曾良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7月版)就是一部有分量的俗字研究著作。

汉字体系影响俗字构成

在研究语料上,该著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为主要材料,辅以《古本小说丛刊》和其他明清小说原始抄本、刻本等,材料来源翔实可靠。全书共分十五章,内容涉及明清俗字研究的价值、明清俗字的构形和分析、解读明清俗字应注意的问题、明清俗写的多种形体表现、识读俗字的方法、符号化简省的俗字构形等,对明清小说中的俗字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它不仅为汉语俗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而且对明清各种俗字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汉字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对汉语俗语词研究、古籍整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全书辑录了大量俗字字例,就一些俗字的来源和演变进行了分析,注意在整个汉字体系的框架内探讨具体俗字的动态调整和演变。如第八章论述了“汉字体系对创造俗字的影响”,提出汉字符号的系统性和意符的功能影响俗字的构成:表示动词往往增加或改造偏旁为意符“扌”,例如“诊”写作“抮”、“弹”写作“掸”之类;为后起区别俗字加上符合汉字体系的意符,例如“理睬”义开始写作“採”,因与眼睛有关,后俗写改为“睬”;又如“阴”本作“陰”,“月”为太陰之精,故俗写改从“月”作“阴”。

解释方俗音的词汇扩散

在考察明清小说俗字时,解决许多俗字的识读问题,将俗字识读与词语考释、历时词汇的研究结合起来,是该著的一大特色。例如,第十三章“俗字与历时词汇的探讨”讨论了以下各例:《古本小说集成》清刊本《醒梦骈言》第六回“阴宁也是不安的”一语中,“宁”实为“灵”的方言记音字;《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古今小说》第十卷《滕大尹魄断家私》中“撚在成大身上”一语中,“撚”即“捻”,记录的是“捏”的音义。如此之类,皆当从方言求之。而当方言语音的影响扩大后,其他文献也模仿该方言现象,此即“方俗音的词汇扩散”。例如《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中有“馀皆趁是”之语,“趁是”即“称是”;又如《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近报平谭平虏传》中有“称他几两银子”之语,“称”义为“趁”。“称”、“趁”不分,是南方方音,随着通俗小说的扩散,词汇的使用区域也在扩散,造成“乘船”可以写作“趁船”的现象。又如“怎奈”、“曾奈”、“争奈”等同词异写,同样是因为方言中语音相同进而扩散到多种通俗小说中。

归纳识读俗字的方法

在进行明清小说俗字研究的同时,作者还对古代小说的整理规则、俗字的识读与整理、语词多种书面形式的变化等做了有益探讨。例如,第六章归纳了识读俗字的方法:比较归纳、弄清俗字的构形原理、利用异文、利用音韵学知识、利用古籍俗写相混例、利用古籍提供的有用信息、根据复现率判断俗字。这些方法的归纳,是作者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总结,极具操作性。

这些方法的使用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需要文字、音韵、训诂、文献等多种相关研究作基础。如“碰见”之义的“碰”,即“逢”的后起记音字,早期除了“碰”的写法之外,还可以写作“硼”、“磞”,或从“手”旁作“掤”等。又如《古本小说集成》清刊本《醒世姻缘传》中有“偺拇量着,也得甚么礼酬他”语,“拇量”即“摸量”,同书异文可证,义为“估量”。从音韵来说,“摸”、“莫”、“母”、“拇”古音同,可以互相通借,由此可明了明清小说中的俗字成因。

运用多种语料得心应手

作者对于各种语料的运用得心应手,诸如佛经文献、敦煌文献、出土墓志、各种传世文献,以及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各种字书、韵书等材料,信手拈来,反映出深厚的学术功力。例如,第十三章在说到“俗字与历时词汇的探讨”时,举例说到“這”作近借代词的用法,这一用法跟“適”关系密切。《增韵·马韵》:“這,凡称此个为者个,俗多改用這。”改用“這”的原因是“適”(与“者”同音)的俗写类似“這”,逐渐讹作表示“迎”义的“這”。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既引用了《慧琳音义》《经律异相》《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本行集经》等多种佛典文献,又引用了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多种著作,论述周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除了学术价值外,这项成果也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其一,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俗字,对一些俗字的结构和来源作了精彩的实例展示,有助于明清小说的识读;其二,通过研究明清小说俗字,对当代语文辞书编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其三,通过对影印本明清小说与当代整理本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校勘工作需要注意的要点,归纳出俗字通例。这些内容对于今后明清小说乃至其他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