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耀州美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阎保成  2018年03月21日12:34

“咸汤面”,耀县民间喜欢之饭食。

闻其名,便知小麦粉制成。咸汤面在耀县尤为普通,人人皆知。虽普通,华夏大地难寻,唯此地独有。

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假一点。耀县地理位置独特,北靠渭北高原,南接关中平原,属过度地段,坡缓,保墒。种下小麦一望无边。春来,麦苗嫩绿,夏收之时,波涛金黄。

早餐食面,走遍大河上下,大江北南,实属稀奇,罕见。常理:早起,易食消化之食,如饮奶、喝粥、豆浆。耀县人不然,喜咸汤面。面味如何,暂且不说,吃面场景,让人惊叹。

县城不大,无城廓之围,容几万之众。城内咸汤面馆不计其数,均临街而设,人流涌动,生意自然兴盛。面馆上方,皆有“某某咸汤面”字样。字大如斗,醒目。面馆不大,仅摆放桌子两三张即可,后厨闲人免入其内,大小不知。城内众生芸芸,属秦人血缘余脉,粗犷,豪放之秉性融入体魄,故不善围桌进食。手端本地产粗瓷大碗,寻面馆门前人行之道,或蹲或立,嚼食。应了陕西十怪之一:“凳子不坐蹲起来”。面馆老板人性,购方凳十几,置于门前,不为坐人,只为凳上放碗……

盛在碗里的咸汤面,味香,引得口角流涎。红者辣油,绿者韭菜,白者豆腐,细者为面。端着大碗,无需左右旁顾,无虑烫嘴,上吹下吸,口中左右快速倒腾,下咽。

一眼看去,便知哪些是常食客。不匆不忙,不急不慌,不紧不慢,细细咀嚼。待面碗中捞净,剩韭菜少许,浮于汤面,如水中浮萍,又如水面睡莲。擦一把出水额头,嘴与碗边紧密相连,慢慢将浮于碗中的韭菜吸吮口中,顿觉口胃顺通。然后轻轻地把碗放置于地,起身站立,打一饱嗝,口中浓香悠长,不撑,不饿,妙到好处。抬脚走人,时不多,消失在人流。

这种吃相,年代久远,当地人早已见多不怪。怪者,皆为第一次见者。这种场景,像乡下人的饭场。

常食咸汤面,方能悟出其中之理。县城东,有一山,名曰“药王山”,孙思邈就是此地人。咸汤面的面,并无特殊之处,只是汤中添有多种中药材熬制。这种特有之法,定与孙真人有关。此面食,无论妇幼及耄耋之年,作为早餐,未曾有积食之疾,反倒面目红光。咸汤面中所用辣椒,产本地,线椒,皮薄肉厚,味绵香,辣而不辛。

咸汤面,很有名气,虽一吃食,却已演变成饮食文化。

为吃面,常有外地人驱车而至,也为看吃面之场景。口福,眼福都有。

天一冷,雪尚未降落县城,街道两旁便有了“雪花糖”的叫卖声。

雪花糖,乃耀州名吃。因味绝佳,近几十载,广传陕、甘、豫周边数省。

此糖,喜低温,故天冷时制作上市。

“雪花糖”名字的来源,说法多种。其一:天冷制作,因冬天降雪。其二:因其糖块色泽白亮,咬时,糖渣分落,宛如雪花,故得其名。二者得名,皆与冬日节气雪花有关,用雪花给糖起名,倒也无可厚非。

相传,元朝末年,耀州城有一年后生,继承祖业,在城内闹市之地卖糕点,虽勤劳,但生意依然清淡,勉强度日糊口,不能成亲。朝思暮想,如何能弘扬祖业,财源滚滚,成家立业,光耀门庭。忽一日晚,入梦,遇一鹤发童颜。老者曰:你后运好,需勤奋。他急问:后运好,何处求?老者曰:冬日雪花。说完,飘然而去。后生梦中醒来,数日不进茶饭,日渐消瘦。请郎中仔细查看,告后生家人。此病需白色芝麻和麦芽糖混合熬制,食后可病去。听郎中之言,做之。后生一见,大喜,茅塞顿开,匆忙食之,病去。后经多年改进,制出一种很受当地人喜欢的食品——雪花糖。几年后,建院落,娶娇妻,生贵子。艺传子媳,不传女。因雪花糖味道纯正,人皆喜欢,后模仿雪花糖制作的作坊逐渐增多,沿传至今。

明朝初年,雪花糖早已享誉耀州,成为达官贵人冬季首选食品。耀州雪花、三原蓼花、富平琼锅,如花三朵,誉冠三秦。

雪花糖产于冬,春节之时,买礼品几许,携雪花糖数斤,走亲访友,不失身份。

近些年,耀州人在异地打工者甚多,结交朋友甚广,因回乡过年,无法在一起相聚,买一些雪花糖,交与快递,不足几日,可抵海角天涯。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行走县城街道,雪花糖一街两行皆是。虽多家作坊,但价格相差不大,只是糖的甜度有差异,使得糖尿病患者也能食之。古老的包装,看上去愈发俗气。然,俗中不失庄重,不失大雅。凝聚了时间,流传着文化。

传男不传女,哪家是正宗,早已无可考证。当下生活,不缺衣食,少的是文化,缺的是传承。有了竞争,就有了努力,我看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