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七期:陈晓明诠释“文学是弱者的伟业”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金胜  2018年03月22日14:41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适值新时代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家大讲堂在京开讲。3月17日下午,“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七期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举行。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以“文学是弱者的伟业”为题,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力量。在京作家、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鲁迅文学院学员,以及社会文学爱好者等共三百余人现场聆听。

陈晓明开讲“文学是弱者的伟业”

陈晓明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出于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对文学的直接感受。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那些弱者的形象尤其能够感动自己、打动自己。

围绕讲座主题,陈晓明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首先,弱者的形象构成最为感人的艺术形象,让我们产生一种更加丰富、更加真挚的对生命的同情;其次,文学是弱者的自我书写;第三,弱者的性格表现了人性的一种困境;第四,作家对弱者的表达呈现了一种主体意象,读者与作者共同体会到一种悲悯,共同在文学悲悯的世界里体会到世界更为广大、更为明亮的一面;五是弱者的存在隐喻人类精神的坚定性。

从鲁迅的《阿Q正传》、门罗的《逃离》到卡夫卡的《城堡》,陈晓明援引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诠释“文学是弱者的伟业”这一深刻命题,并提示,无论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写好身边的弱者,是通向写作巔峰的重要路径。

柏荷朗诵陈晓明作品《文学里的乡愁》

讲座现场,海淀作协朗诵艺术团副团长柏荷朗诵了陈晓明作品《文学里的乡愁》。文章提到,怀乡或乡愁是中外文学最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文学也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续的基本载体。书写乡村记忆,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也由此表达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学力量。

陈晓明与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在长约三个小时的互动环节,陈晓明一一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谈及“文学创作如何找到源头活水,找到生生不息,寻找乡愁所在",陈晓明表示,乡愁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很普遍的情绪,确实也是作家创作的共鸣。但是另一方面,作家过分眷念乡土、过分把乡土诗意化也是有一定问题的。中国作家对乡村的态度,对乡村的理解是复杂多样的。就“如何从国际视野看待中国文学”这一问题,陈晓明从汉语翻译、文化背景等多方面作了解读,他表示,近年来,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汉语对西方人来说太难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仍然会是非常复杂漫长的过程。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中国作家网、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的“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与受众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等名家陆续担任主讲,广受赞誉,逐渐成为享誉京华的文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