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钦:做一只打动人心的百灵鸟
来源:人民日报 | 王慧敏 2018年03月26日07:41
郑培钦正为群众演唱。 丁宇兵摄
“活脱脱一个林道静!”3月19日,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联合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青春之歌》在清华大学首演,青年学子这样评价主演郑培钦。
浙江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3年浙江省首届音乐奖……在舞台上历练20多年、斩获各种荣誉的郑培钦,为了演好《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此前多次深入高等学府,去感受青年学子的激情、热血、迷惘与理想。在青年人蓬勃的朝气中,她反复体味五四青年林道静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战的勇气和担当,反复揣摩这个身处乱世的女性,对于独立、自由、平等的梦想的追求。“青春苦旅,知向谁边?明灯高悬,照亮了心田……”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体味唱腔唱词,她希望塑造一个在今天看来更加真实的林道静。
“新时代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声乐’正在向‘中国声乐’不断拓展,能演出我们自己的民族歌剧,可是很多老一辈声乐艺术家的梦想啊!”郑培钦自豪地说。早已入戏的她,走路、吃饭、睡觉都沉浸在那个年代,常常情不自禁泪流满面。《青春之歌》从全国150多部原创歌剧中脱颖而出,目前正参加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巡)演。
“戏比天大!”郑培钦从艺以来,一直把梨园前辈这句话作为指针。吃透角色,离不开深厚的学养,郑培钦爱读书在圈里出了名。到外地演出,她的闲暇爱好就是逛书店。有一次从北京回来,她就买了满满一拉杆箱书。
有志者不负韶华。如今,只要踏进杭州,无论您奔走在机场、火车站,还是乘坐出租车、公交车,抑或漫步在西湖边,都能听到郑培钦甜美的歌声。《美丽浙江》《西湖春天》《九月杭州桂花香》……浓浓的浙江元素浸润的音符,在浙江大地上跃动。专家认为,郑培钦用高亢婉丽、气韵充沛的美妙歌声营造出了“音乐江南”——她是一只“江南百灵鸟”。
而打动人们心田的,不仅是她的“艺”,还有她的“品”——20多年来,郑培钦参加的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她把多场个人演唱会收入捐助给了贫困大学生;她还是浙江省第500位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无论是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送文化下基层,还是浙江省各级文化、宣传部门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的歌迷有种水稻的农民、有养猪大户、有医院的护工……碰到她演出时,这些百姓“粉丝”会跑上几百里追着看。
前不久,记者去天台县采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郑培钦在天台县演出期间,获悉一位残疾母亲因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救助,她就帮着张罗筹款。听说孩子喜欢听她唱的歌,她便专门赶到医院站在孩子的床前,为小家伙搞了一场专场演出。
今年春节前夕,杭州遭遇多年不遇的严寒,低温连破极值。可她仍坚持到工地、街道慰问群众。一天,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她拿着话筒、一个老大妈给她擦拭鼻涕的照片,便打电话问她是不是感冒了。她告诉记者:“感冒倒是没有,天太冷,鼻涕冻出来了。”这时,只听电话里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妈妈,你这张照片怎么那么丑?”
她说:“你听,我的儿子鼎鼎在笑话我呢!”
记者手记 艺术家为谁而歌
对于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早在70多年前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毋庸讳言,现在,某些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漠了:逐利而去,漫天要价,钱给少了不行,待遇差了不行……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须臾不能离开百姓。事实证明,艺术工作者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扎根群众并服务群众,艺术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个人的艺术生命才能在奋斗中葳蕤长青。青年歌唱家郑培钦正是一个鲜活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