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读了很多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cxp000 2018年03月26日12:42
那些年,读了很多书,杂七杂八,值得回味。
初入小学,自恃识得了几个汉字后,想通过书本认识世界的那种欲望便膨胀了起来,于是只要见了书,总要翻翻,直到通篇的字不认识才作罢。
那时最感兴趣的是小人书(现在已很鲜见),“有图有真相”,其他的书字太多啊!伙伴之一某君家藏书颇丰(其实就是几本小人书而已),令我们艳羡不已,大伙都去借来读,应该是《水浒传》、《小兵张嘎》之类的。从中识得了善恶,萌生了英雄情结,懂得了嫉恶如仇!
再多识点字,就觊觎上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这可算是大部头了。这是上一辈或两辈人的藏书,比如我的爷爷就有《呼杨合兵》,张三的父亲有《薛仁贵征东》,李四的家里有《杨家将》,邻村的王五家里有《英雄大八义》,等等。很多是线装,纸张都泛了黄。这种书是上辈人手中的宝,在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除了每年固定时间的两次唱戏,剩余闲暇时光的打发就全靠这评书了!自己读,互相借着读,还可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若能讲上一大段,围观者必然对你肃目!这样手手相传怕是会损坏,再者传借中被某君收藏也是极有可能,所以是当宝贝的,秘不外借。伙伴们的消息是灵通的,想要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还得提防家长的监管,那时的家长们看得还算严,除了学校的课本,是不许读这些“闲书”的,其实是课外读物十分匮乏所致,所以在这情况下欲达目的,自然得要一番思量、费一番周折。
虽然这样一个大部头里有很多我们不识的字,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我们的精神大餐。那时已颇识得了一些汉字的门道。比如“雾”字大抵与“雨”有关,读音大抵是“务”音。这就够了,不认识的字可类推,差不离,囫囵吞枣,丝毫不影响读书的兴致与情节内容的汲取。殊不知汉字变化多端,岂是这一法能概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已在上初中后,所以有些字的识读就走样了,现在看来是大笑话!有两字的认读至今仍记得。一是“朕”字(这在章回小说中是高频字),我们讨论后一致认为读“联”,但是搞不懂皇帝为什么自称为“联”呢;一是“戟”字,拿这一兵器的人物武功都非常了得,我们将他读为“朝”,当时的认识就是拿“朝”的人都是功夫天下第一的,如薛仁贵,如杨戬。
读到此,诸位肯定迫不及待想问,为啥不查字典呢?我要说,那时字典也是奢侈品你就懂了。小孩的思维实是优秀,他对陌生的事物会用熟识的事物里与其最接近的那一个去替代,这是当今很多领域里研究问题的方法。那时的传统章回小说有历史的影子,娱乐之余也稍许了解了点历史,这是后来畅销的大行天下的武侠小说所不能比的。
后来是《雷锋日记》。那是一个学雷锋、学赖宁的狂热年代,人人都以拥有一本《雷锋日记》为荣,争相习诵“雷锋语录”。如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论、对待朋友工作个人主义和敌人的四季态度论、钉子精神云云。我们的价值观被国家引领着向前,脑袋里满是集体主义的激情。
上了初中,视野阔了点,知道了我中华泱泱大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学典籍宛若煜煜星河,不胜枚举,有四大名著,野心就大了,真想寻遍一读解心馋,初生牛犊不怕虎,真有气吞万里之势!但这样的书可是没地搞去。学校自是没有图书馆,就算藏书多的文人亲戚邻居也并没有这样的“闲书”,听说书店有,但那还在几十里山路外的县城!那年月父母进趟县城都不容易,别说孩子了!所以只能是咂吧咂吧嘴“心向往之”。但后来就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意思了,终于按捺不住向父母要了谎称是买学习辅导书的钱,让一伙伴从县城捎了一套《三国演义》。这自然是瞒不住的,父母的数落是免不了的,还好我父母在买书的事上不太计较。但买来却没有通读,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之咒。读了它已是后来的事。
这一阶段借来读的书是《红岩》等“红系列”,因了课本的节选以及主流文化的宣教,对这一系列的书也是相当向往,很是想一睹为快。记得有篇课文叫《粜米》,节选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学完课本便找来原著拜读,“糙米五块,谷三块”,至今仍记得旧毡帽朋友那惊愕的表情!
不知从哪位伙伴手里居然传看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接触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保尔˙柯察金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曾一度充斥头脑,保尔的名言一度成为座右铭,保尔和冬妮娅的恋情也曾让自己感到了心跳。
当然书读的多了,作起文来自然要流畅。在几次被老师选为范文并被好评后,就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能否变为铅字呢?选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篇,仔细誊抄到信纸格子里,小心装了信封塞到邮筒,然后是惴惴的等待,做贼似的!终久石沉大海,几次三番后只好作罢。
再后来,到了更高一级学府,眼界更阔了,学习也不太紧张了,有了更多时间去读小说。这时的大家都热衷读外国名著,你要是不知道于连和瑞娜夫人的奸情都不好意思跟同伴交谈!学校虽有图书室,但书本还是太少,大家都是攒钱买书,然后交换来读。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我比较钟情的两位作家,两个字“写实”!《海燕》中的名句能烂熟于心,《三部曲》、《复活》与《安娜˙卡列妮娜》写尽了人生百味。
国内小说也读了不少。朱自清、巴金、茅盾,最喜欢的还是鲁迅,迅哥儿的文章就像风干牛肉,入口难,但是越嚼越有味!他的美是你在读第二遍、第三遍时才能发现的,个中滋味妙不可言!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才能“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华老拴“按一按衣袋”想证明那“硬硬的还在”!他是一位真的斗士,拿着如椽巨笔,为了医治国民精神之疾,曾呐喊,也彷徨。
陕派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真实,用现在的话说非常接地气,所以很是喜欢。一口气读完了《人生》、《平凡的世界》。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一直把他当做人生的支柱,使我坚定的一路走来!
再后来,上大学,阴差阳错学了理工!和文字打交道愈来愈少了,文学与我渐行渐远!再后来,参加工作,俗务缠身。在这全民向钱、急功近利的年代,很难静静的坐下来,捧一杯清茶、翻一本好书。阅读怕是要丢了!
一位评论家说过,文学不一定会使我们活的更好,但一定会让我们活得更多!是的,你不能指望她能带给你物质的东西,只要丰富了你的精神,这就够了!
忆往昔,读了的不少,相信血脉中已融入了丝丝缕缕,可写出来的却寥寥,惭愧!此篇算作是记念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