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中谈《水浒传》往事:一幅理想主义者的群像
来源:北京晚报 | 邱伟 2018年04月03日09:08
1998年1月2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到今年已是整整20年。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已经问世20年的《好汉歌》似乎有一种魔力,只要听上一两遍,几乎所有人都能跟着哼唱。而造就了这首歌曲的98版《水浒传》似乎也是这样,不管是否读过原著,只要看上一两眼,就会被整部剧的气质与氛围所吸引,即便时光流逝20年,印记在脑海中仍旧挥之不去……
《水浒传》开播20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和该剧的总制片主任张纪中畅谈往事,揭秘了当年选角、选歌、定演员等拍摄中的林林总总。在他的叙述中,这部描写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戏,背后映衬出的是一幅电视剧行业理想主义者的群像。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是每个参与者用汗水与智慧留下的生命烙印。与此同时,这些人台前幕后的兢兢业业,成就了原著中风雷九州义薄云天的精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
《水浒传》为参与者们留下的生命印记
作为98版《水浒传》总制片,直到今天,张纪中仍对当年拍摄的经历记忆犹新。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于很多电视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与机遇,就是拍摄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是央视投拍的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刚刚参与拍摄《三国演义》的张纪中主动找到领导请缨,最终在1994年4月获得了拍摄《水浒传》的机会。
接受拍摄任务的第二天,张纪中便开始寻找编剧,确定美术、灯光,邀请了李希凡、冯其庸、孟繁树这样的学者,以及评书大师田连元来担任顾问。怀着对名著的敬畏之心,张纪中与编剧们到山东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宋江所在的山东郓城、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打虎的景阳冈、东平府、水泊梁山、石竭村……至今还叫《水浒传》中这些名字的地方,我们毫无遗漏地走了一遍。”
岁月变迁,很多地方已经不是小说里所描述的情形,但大家都仿佛从中获得了一些灵气。“像景阳冈,在小说中森林茂密,在宋代或许有老虎出没,但是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小土包,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我们在那里能够追忆历史或者感受历史过程”,张纪中说。
此后,为了能让杨争光和冉平这两名生活在北京的编剧全心投入创作,张纪中在1994年11月把两人送到了北戴河,用张纪中的话说就是“把他们关在那里,让两人心无旁骛地创作”。1995年,《水浒传》剧本正式问世。
但此后的拍摄仍旧一波三折。1995年的3月8日,张纪中在从武汉到蒲圻的路上遇到了车祸:“胯骨,髋臼,整个碎了三块,股骨头也碎了一块,所以在拉回武汉的时候简直是痛苦万分,回北京的飞机上拆了三排座,回到北京做了七个小时的手术。至今我身体里还存在着一块钢板,现在我的整个这条腿外侧是麻木的……”如今对于张纪中来说,这块钢板也是《水浒传》为自己留下的看得见的印记,而他的人生考验是,车祸之后,他要躺在床上统领剧组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
受伤三个多月后,刚刚可以下地走路的张纪中,马上就去落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想法——邀请香港徐克导演的御用武术指导袁和平,为《水浒传》做武术指导。
“三顾茅庐”请到电影功夫大师
当年内地的电视剧武打戏比较弱,张纪中就想到了邀请袁和平,他拄着双拐到袁和平在杭州的工作片场去了两次,第一次没见到人,第二次被拒绝了,“袁和平先生过去是没有拍过电视剧的,他一直都是拍电影的。开始他不想去拍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时间非常长,不像电影那样快。”
张纪中并未放弃,第三次邀请袁和平,他听说拍夜戏后的袁和平正在休息,会有人给他送饭,于是张纪中就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袁和平卧室门口。组员送饭的时候敲门,门一打开,袁和平看到张纪中拄着双拐站在门口,张纪中当时很开心地说了一句:“袁先生,古有刘玄德三顾茅庐,今有张纪中三下江南,这事你就答应了吧!”袁和平也大笑着说:“张先生我真的是被你这精神所感动,好,我答应了。”两人当即击掌,张纪中如愿以偿请到袁和平担任动作导演的工作。“所以后来你能看到《水浒传》中林冲的枪、鲁智深的禅杖、武松的棍、李逵的板斧、包括燕青的拳,都很实、很接地气,袁先生用不同的动作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张纪中说,袁家班一诺千金,参与了《水浒传》从头到尾15个月的拍摄,事实上这为内地培养了一大批演艺圈的武师,参加过《水浒传》的所有武师、动作指导,直到今天都是活跃在动作武打戏里的中坚力量,“《水浒传》这部剧为内地电视剧的动作片发展,起到了黄埔军校的作用”。
《好汉歌》歌词妙手偶得
说起主题曲《好汉歌》,影响力与认知度要比当年的《水浒传》更广。这首歌的创作,张纪中当时请到了为《便衣警察》写词的易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样的歌曲第一句就让人为之一振”。张纪中说,最早《好汉歌》的歌词是“哥哥说声走,山上有朋友……”但张纪中感觉不够气势磅礴,没有天人合一的大气与震撼,于是就在讨论中说,还是希望有一种大江东去的气势,“或许是灵感突然撞击,易茗老师就当时拿了手边的一张卫生纸,写下了‘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这荡气回肠的两句,一下子就把我们所有人都振奋了,继而有了包括‘你有我有全都有哇’‘风风火火闯九州’这样精彩的歌词。”
而《好汉歌》的出炉也是一个巧合。刚开始张纪中与负责音乐的赵季平找另外一个当红歌手来演唱。但是唱完后,两人相视而笑:“感觉不太对”:唱得太过痞气,声音太刻意。当时张纪中就想到让刘欢试一下,刘欢看完之后开始试录,“一张嘴唱,那种劲头和精神就出来了,真是震惊我们这些人,我和赵季平老师都非常赞赏说,哎呀,还是刘欢吧!刘欢这歌唱出奔放、大气、豪迈这种精神。所以从这个歌曲后来的效果来说,你也可以看得到,刘欢是怎么演绎了这首歌。”
民间大师手绘180多张造型图
《水浒传》当年横空出世,并被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演员们与剧中人物的神形均高度贴合,而这必须归功于民间画师戴敦邦。
在定角色的时候,张纪中正好看到戴敦邦先生画的《水浒传》插画,“虽然只有几张,但是他的这种神气和气质把我一下子震惊了,这个正好是我们要拍的《水浒传》。这就像在寻找方向的时候看到了一盏灯,于是我就萌发了要去找他来给我完成这个任务的想法。”
通过剧作家白桦先生引荐,张纪中到上海见到了当时60多岁的戴敦邦先生。“他自称为民间艺人,非常谦虚, 我就跟他去讲,‘您给我们画这个画,我们报酬不是很多。’但是,我没有想到,他说:‘我根本不要钱,这个事情真的是必须由我来做。’”
“戴先生表示,他一直想要通过这样一个事情完成自己的平生夙愿,我觉得这是跟有着共同理想的人为理想而战,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事情……”张纪中说,随之而来的,180幅人物画稿一批一批送到北京,剧组把每一批来的画贴在墙上,盯着这些画“按图索骥”去寻找符合这些画上气质的演员:“比如宋江,那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李雪健,第二个是他,第三个还是他,没有任何其他人选,比如丁海峰,虽然年轻没什么名气,但我们就是觉得气质合适……”此外,所有的服装、化装、道具,都是按照戴先生的图,还原北宋年间最市井最平民的角色造型。
时代变了理想主义不能丢
这部40集的《水浒传》拍摄时间15个月,这在今天难以想象。如今20年过去了,张纪中最怀念的是那个时候大家的创作精神。在张纪中看来,《水浒传》创下了一个纪录:所有参与的人都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
张纪中的记忆中,这样的例子在剧组中不胜枚举:比如饰演解差董超、薛霸的两个演员,只有几场戏份,放在今天的某些剧组可能一天就能拍摄完成,但这两个演员却跟了剧组将近8个月的时间;比如为了外形更具有说服力,饰演梁山水军的演员们提前两个月进入剧组,跑步、锻炼,剧组为他们购买了一套健身设备,请来健美教练,并且为每人每天提供6个鸡蛋,拍摄时,脱下上衣,每个演员往那里一站就是威风凛凛的梁山好汉;再比如,为了保证剧组交叉拍摄后的伙食供应,食堂大师傅每天几乎连轴转准备九顿饭……
说到演员,当年剧组中也是秉承着这样“以戏为命”的精神,比如饰演宋江的李雪健,从来没在现场拿着剧本背台词,或者被人提醒台词,“他从来都是不管你拍哪一段,不管你拍哪一个镜头,都能够一字无误把台词说得有声有色。”张纪中评价李雪健饰演的宋江是难以超越的,“他已经完全融入到宋江这个人物当中去,他对于宋江有独到的理解:不是去演一个表面张扬的英雄人物,而是从一个很普通的带有胸怀的小官吏角度,带着强烈的正义感,喜欢结交朋友,救人于危难。浔阳楼题反诗那场戏,是李雪健老师亲笔的书法,那天他喝了一些酒,感觉什么都对,那场戏一条就拍过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当年剧组的这种风气、激情与态度,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所有的人,如今再回头看,张纪中觉得所有参与者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这部作品,而沉淀至今,他认为自己的结论是“不忘初心”:“时代变了,但每拍一部戏,大家都应该有理想主义精神。不论过多少年,我们只要从事这个行业,都应该永远保持这种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