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侗:一个具有文学特质的艺术家 做客关山月美术馆2018年首场“四方沙龙”

来源:深圳商报 |   2018年04月08日08:01

陈侗

陈侗画作《渡轮》。

由本报参与主办的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2018年推出首场活动,3月31日,博尔赫斯书店及其艺术机构创办人陈侗做客关山月美术馆,为深圳市民带来一场主题为《文学就是艺术》的讲座。身兼艺术家、出版人等多重身份的他,一开场就坦言,我是一个艺术家,但我是一个具有文学特质的艺术家。

相隔不过一周,4月8日,“大环境:陈侗、田挥双个展”在OCAT欢乐海岸展区·盒子空间开幕。以小说项目参展的陈侗,用一个展览诠释了讲座的主题,文学就是艺术。

●晚年要做的事是文学创作

在陈侗的描述中,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各个门类之间的界限逐步被人们打破,各门类自身的特色也在渐渐消失,变成互相吸收、融合,变成对方。一幅画可能变成一部小说,一部小说可能变成了一幅画。

作为博尔赫斯书店及其艺术机构的创办人,陈侗同时也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录像局联合创办人,广州本来画廊创办人,广州五行非营利艺术机构联合会名誉会长,“实验艺术丛书”、“午夜文丛”、“艺术迷宫”、“享乐者”、“罗伯-格里耶研究资料丛书”等多种丛书的策划人和编辑。尽管头衔众多,但这样多重复杂身份,在陈侗自己看来,也有着内在的同一性,那就是文学。他说:“我从事出版、写东西等等,包括做批评,都可以纳入一个文学的范畴,在我的晚年,我退休以后或者是退休前,我真正要做的事情可能是文学创作。”

事实上,在文学艺术界有不少身兼多重身份的人,南艺美术馆的馆长李小山,既写小说,也做批评,也画画。著名的艺术家石鲁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完成了一部电影叫《暴风雨中的雄鹰》,除此以外他还有一些没有写完的剧本《共产党人》《毛泽东》等。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他的作家身份之前是一个农艺师、科学家,做了作家以后没几年他开始做导演,他也喜欢画画,他更大的成就是提出了“新小说”的理论,写作了十来部小说。陈侗说:“在他身上有两重身份,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作家。当然主要是作家,一般说他是小说家、理论家、导演以及画家。”

●当代文学不属于传统的文学界

作为一个文学与艺术的跨界人,陈侗为深圳读者详解“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传统上,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是听故事,或者是一个情感的代入。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甚至更早一点,开始有作家们尝试要把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领域,就是让它视觉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表达人的志向、情趣,或者是人类情感最丰富的方式。“新的文学不再寻求各种感动,它让你阅读时障碍重重,让你思考为什么要看它,它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麻烦……”

陈侗表示,从二十世纪开始,文学所发生的观念变化被总称为“现代主义”,与此同时,发生在艺术中的变化也被叫做“现代主义”,人们甚至还会讨论文学和艺术在现代主义观念和表现上的互相吸收。但是,“新小说”作家们的实践证明,既然文学不再是“人学”,叙事的结构也可以打乱,那么文学就成了艺术,而不仅限于它原有的“艺术手法”。作家们在写作的同时从事某些艺术创作时,按照“文学就是艺术”的定义,这类实践将主要是工具的交换,本身不存在另外的观念。这也就证明,大写的“艺术”其实也已远非我们习惯上所说的绘画或雕塑,而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现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感知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艺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是一个大众的话题,而艺术则相对小众,而时至今日,这种情形似乎正在反转,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而文学却从“大众”走向“式微”。跨越文学和艺术界的陈侗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呢?面对记者的问题,陈侗回应,这与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时代有关,图像、声音的无处不在,使得文学不太受到人们重视,开始变成极个别人的爱好。陈侗对文学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文学不会死,只是会转换一下形式。就像我们今天在停车场里不交现金而是刷微信。”他认为文学在情感上的作用大于艺术,“你有见过一个人在一张画前面哭的吗? 没有。但是小说不同,你真会哭、真会掉眼泪。”

(梁 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