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风沙小 果香富一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史庆友 2018年04月10日12:04
喜欢唱歌,更喜欢唱电影《红日》主题曲《谁不夸俺家乡好》,好多的时候,感觉歌词就是写我们这儿的事,有一种亲切自豪的感觉。我的家在辽宁西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东北大平原与辽西丘陵浅山的结合部,东南部是平原,西北部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庞龙所唱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我要说:我的家在辽宁与内蒙的界河南岸,绿树环抱,美丽富饶。不比松花江逊色,我为家乡的人民自豪、骄傲。
我的家乡距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南缘只有百里之遥,为了阜新乃至辽宁的大片疆土免受风沙困绕,多年来家乡人民坚持造林,防风固沙。勤劳的旧庙人民在植树造林的进程中与时俱进,观念更新,带来了绿水青山,瓜果飘香、农民群众的票子是盆满钵溢,小日子过的称心如意
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家乡这儿开展造林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时任东北营造农田林网总指挥朱德元帅的指挥下,家乡农田全部形成了南北间距500米,东西间距1000米的农田林网,只几年,农田的风小了,地表土壤流失少了,人民群众尝到了营造农田林网的甜头。爷爷常讲:我们这儿地里的林网都是朱总司令指挥造的。爷爷那时候可是造林的干将。说这话的时候,胡子翘老高,那情景让人难忘……
随着人口的增多,林网占地及当时造林没有苗木,采取的是砍本地杨树的枝杈埋树棒子的造林方式,所生长的树木生命力不强,生长速度慢,几十多年过去了,高不过10米,粗不过虎口,只有生态效益,没有多少经济效益,林网慢慢退出了肥沃的农田而来到了路边、荒山上、河边。家乡人民造林有了新突破:路边千里树相伴,河边杨柳镶绿边,山头青松戴帽,在勤劳的家乡人民面前,风沙小了,洪水不下山了,河套再也不随便改道了;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而带来的是山青了,水碧了,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幸福指数高了。阜新人民的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推崇,这就是全国人民学习的“三沟经验”。
三沟经验让全国林业战线的人民群众知道了辽宁西部有一个阜蒙县,而阜蒙县人民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林业生产又有新的突破:古人为了抵御外寇修筑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万里长城,而今天的阜新人民为了根治从内蒙科尔沁沙漠起源的风沙,在辽宁与内蒙的边界线上造出了宽不少于50米长107公里的边界林,筑起了一条永不偷懒的防沙绿色屏障。居住在界河边上的人民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舍那么多肥沃农田造林,人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受影响,但我们的人民无怨无悔。人民群众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旧庙人民在保证林业生产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将着眼点放在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上了,不但要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要通过造林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近20年来,旧庙人民曾动过大手笔,对坡度大于15度,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已经形成了大扁杏、山杏、榛子等多种果品生产基地,同时还带动了杏仁、榛子加工及酒类产品的开发,昔日靠土里刨食的农民堂而皇之的坐上了产业工人的宝座,黑土地里产生了一大批资深的经纪人。
更可喜的是如今的山区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国庆小长假,我在朋友的邀请下去了旧庙镇的梁南村,真的开眼界了,如今的农民可比解放前的地主富多了。
梁南村位于内蒙风沙入侵辽宁的风口浪尖,为了还辽宁一个绿水青山,这个村人民多年坚持植树造林,已经在省界河边上栽50米宽的防风林6008米,受到辽宁省林业厅长的赞扬,说: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行动。同时还退耕还林4500多亩,全部实现还林,山村的生态进一步得到改善。
梁南村的老百姓都有经济脑瓜,在退耕还林生产过程中,认准了发展果树生产不但能防风固沙,如果管理到位,加之山区独特的小气候,还会有优质的果品产出。其中32户已经成规模,2017年是阜新地区从来没有过的旱灾年份,而32个规模户平均每亩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特别是通过开辟采摘园,还带动起了餐饮服务等其它旅游相关产业,这个村的老百姓因树而兴,因果而富。
村民白文彬承包一片荒地,栽下2600株梨树,全部进入盛果期,据大哥讲最少可产优质梨8万斤,年收入30多万元。白大哥已成为所在村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被阜新市人民政府授予“果树生产十大标兵”。
在他家更让人激动的是投资8万多元修建的水果保鲜库房实现了电脑控温,真正实现了赚季节差价。用大哥的话讲:这玩样修的合适——值!
为了让大哥家的果园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大哥已将初中刚毕业的外孙女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修,专攻果树专业。山里人饱尝到了信科学的甜头。
谁不夸俺家乡好?心里高兴就想唱。绿树环抱我的家,环境优雅赛天堂,美丽的旧庙我的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四处栽树绿化,风沙旱涝不怕。虽然这些歌谣有一定的口号意味,但这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有歌。歌声伴我去造林,颂歌献给伟大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