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高岗杜鹃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阮以敏 2018年04月13日13:53
每年五月上泮洋高岗看杜鹃花,已成惯例,算起来,整十年了。
十年前第一次上高岗看杜鹃花,只是听说那儿有一片杜鹃花,亲友一起开了两部车,一路寻花而去。那时高岗山下的中直村公路尚未修好,一路颠簸,异常艰险。车没散架,人骨头似乎已经散架了。开到实在难行处,赶忙下车,稍事休息,便开始登山。身处大山,没有目标方向,一会儿便迷路了,还好带了水和干粮。折腾着都过了晌午,喜出望外看到几户农家,纯朴的村民很是热情,一家正在生产香菇的农户挽留我们吃了中饭,我们趁机请一位老者当向导,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再次进发。
翻过了一山又一岗,一岗又一山,终于看到了万亩杜鹃,十里花海。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火红火红的杜鹃,犹如一堆堆篝火,映红了山,映红了我们的脸,也唤起了一股青春的激情。徜徉其间,看杜鹃花喧坡闹谷,心潮澎湃,心中倏地蹦出了一首歌:“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们的鲜血……”这是光未然作词,阎述诗作曲的抗日救亡之歌,在夕阳下、花海中高歌,显得格外悲壮。
第二次上高岗,已是轻车熟路。车到村口,直接上山。林中穿行,倒是清凉,一路鸟语花香。出了山林,就感受到了燥热,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要躲在树荫下凉快凉快再出发。这之后,路越修越好,每年去高岗的次数也多了。自己组织去一趟,同学来了陪着去一趟,亲友来了又陪着去一趟,也是乐在其中。这游山玩水,不仅仅看风景,更是看同伴,看心境。若是遇上阴雨天,上高岗可得小心了,半山腰以上都是一片迷蒙。虽说雾里看花,别有一番情趣,但浓雾中根本找不到方向,下山的路可不好找,稍不留意,就会走到交界的闽清县去了,曾经常有游客是误入闽清又坐车回来。
那映山湖,也称为天池,长满俗称席草的蔺草,清香浓郁。一片葱绿,微风轻拂,沙沙作响。万红丛中一点绿,特别令人气爽神怡。现在通过改造,成为了映山湖,清澈的湖面,波光粼粼,常见鱼儿游往。巍峨的高山下,注入了水的灵动。
早年的泮洋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冬夜里,常常能听见寒风的呼啸,是干部被“下放”处之一。在旧宁古路口,曾有一块“泮洋人民欢迎你”牌子,有好事者编了一首顺口溜:“泮洋人民欢迎你,这里上去四公里。饭菜吃了从头起,三点过后我和你。”虽有自我解嘲之意,但也是事实。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泮洋的十四中工作了一年。当时不知道有高岗,也不时尚旅游登山,只是慕名去了一趟名字很美的村庄——凤竹,憧憬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意境,想象着是否也有如傣家姑娘般的村姑,在竹林阁楼上,在溶溶的月光下,静听曲调悠扬的葫芦丝。终是尽兴而去,失望而归。
如今的泮洋,青山绿水路路通,在新华村还开了高速互通口,与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当地政府大力宣传,投资开发,高岗已成为著名景区。去年“五一”期间,还举办了首届“中国•高岗杜鹃花节”,上万名游客在漫山花海中,聆听美妙的醉人音乐,感受独特的高原风光。
近两年,高岗开发建设风力发电站,盘山小路开到了山顶,对整体自然生态环境有所破坏,要恢复植被尚需时日,人工移植栽培不失为一条捷径。但风电也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静态中多了一种动态美。
因史上泮洋属十三都,到泮洋工作过的人,常自称“十三都人客”。其实不然,小地方,人也自然熟,不把自己当客人。谈起同甘共苦的日子,格外亲切。因为我们早把自己当成了十三都的一分子,早把他乡作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