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每天一首古诗词》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云葭   2018年04月18日16:45

《每天一首古诗词》 云葭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书号:978-7-5411-5043-2 定价:39.80元

目录

2121字 有女同车——你长得美,你做什么都对 1

1371字 载驰——红颜女儿,乱世巾帼 3

1506字 青青河畔草——是离愁,是别绪 4

1536字 摽有梅——如果爱,请大声说出来 5

1549字 蜉蝣——如果你的寿命只有一天 7

1458字 绿衣——我爱的人,她葬在这里 8

1889字 九歌·山鬼——她是山间的精灵 10

2540字 相思——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13

1575字 怨歌行——班婕妤和她的团扇 15

2162字 长门怨——对你最好的爱,是生死相随 16

有女同车——你长得美,你做什么都对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幼年看过的那一版电视剧《封神榜》,我印象最深的是剧中姜太公仙风道骨,年轻时想必也是位帅哥,就是不知道历史上的姜太公到底长啥样。不过,就凭齐国姜氏一族出了那么多有名的美女,身为祖先的姜太公应该也丑不到哪儿去。

姜家的姑娘中,除了《硕人》中“手如柔荑”的大美女庄姜之外,最出名的当属文姜和宣姜这对姐妹花了。姜家这三位美女的事迹,在《诗经》中都有记载,比如《新台》讽刺的是老色鬼卫宣公强占儿媳宣姜的丑事,《有女同车》则是郑国百姓为歌颂文姜而作,只可惜文姜辜负了他们最初的美好期望。

当时,齐国是很强大的国家,而且有着越来越繁荣的趋势。如此强大国家的公主,长得又漂亮,各国诸侯自然纷纷前去提亲。文姜的父亲齐僖公挑中了郑国年少英俊的公子姬忽。

郑国百姓对这位未来的国母都很欢迎,还特意做了《有女同车》这首诗来歌颂她。郑人在作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融入很深的感情的,文姜的美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想必他们也渴望着公子姬忽能够早日把美丽的文姜公主娶回家吧。

就好比妹妹宣姜被许配给公子姬伋一样,文姜和姬忽的这段婚姻也是天作之合。可是这对难姐难妹也不知触了什么霉头,一个个婚姻全出岔子,妹妹被骗婚,姐姐则被退婚。

公子姬忽退婚的理由很牵强—齐大非偶。意思是说,你们齐国太强大啦,我高攀不上。这话一听就知道是托词,他退婚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听说了文姜不检点的私生活:她和她同父异母的亲哥哥姜诸儿有一腿。

为了避免儿女的不伦之恋败露,齐僖公赶紧在文姜众多求婚者中挑了一位对此事不怎么清楚且年纪又大的鲁桓公,急着想把她嫁了。鲁桓公不顾大臣的反对,欢天喜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或许是为了在妹妹出嫁前最后和她亲近一下,姜诸儿主动提出送妹妹去鲁国。齐国民间流传的《诗经·齐风·南山》讽刺的就是姜诸儿和文姜的畸恋。

南山

诗经·齐风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齐僖公真是可怜,两个美丽的女儿都摊上这种事,偏偏儿子又不争气,居然跟自己的妹妹勾搭上了,静下心来想想,没准会活活气死。所以文姜嫁到鲁国之后,齐僖公不许她回娘家,以免这两兄妹见了面又生出什么事端。

文姜嫁到鲁国的这段时间还算平静,她一共给鲁桓公生了两个儿子,姬同和姬季友,姬同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鲁桓公十五年(前697),齐僖公去世,姜诸儿顺理成章继承王位,成了齐襄公。三年后,齐襄公向周庄王求婚,周庄王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齐襄公邀请和周庄王同姓的鲁桓公为自己主持婚礼,鲁桓公自然不会拒绝。

十八年没跟哥哥见过面的文姜一听这个消息,比谁都激动。鲁国大臣们对文姜兄妹的私情有所耳闻,所以都不同意文姜同行。但是鲁桓公拗不过美貌的妻子,他不顾大臣的反对,最终还是带上了文姜。

齐襄公对文姜朝思暮想,一别十八年,文姜还是那么美丽动人,他们的旧情很快就复燃了,而且又是在自己的地盘齐国,这对兄妹便更加肆无忌惮。文姜甚至深夜都不回鲁国使者住处,直接住在了哥哥的寝宫。

鲁桓公知道后大怒,对之前的传闻不得不信。他狠狠责骂了文姜一顿,还怀疑姬同是文姜和齐襄公的儿子。文姜受了委屈,哭哭啼啼跑到哥哥面前去告状。齐襄公一听,气得不行,心想这老头子竟敢欺负我心爱的妹妹,是不是活腻了,把他解决了我就能跟妹妹长相厮守啦。

这一想法很快就被付诸行动。齐襄公设宴请鲁桓公,趁鲁桓公喝醉的时候派手下彭生把他给了结了。鲁国百姓要求惩治凶手,为了平息民怨,齐襄公就把彭生给处死了。彭生有苦难言,临死前还发誓要化成厉鬼索命。

没有了障碍,文姜兄妹便光明正大地过着属于他们俩的缠绵日子。《诗经·齐风·载驱》记载了他们一起乘车出游的情形。

载驱

诗经·齐风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鲁国继任国君是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姬同,他承受不住外界的舆论压力,派人去接文姜回国,文姜没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齐襄公。车子行至齐鲁边境禚地,文姜不想走了,她说:“这里非齐非鲁,我住在这儿正好。”鲁庄公无法驳回母亲的请求,就在禚地为文姜修了一座宫殿。齐襄公听到此事,马上在禚地附近修建了一座行宫,每每借打猎之名与文姜相会。

再后来,齐襄公被手下设计杀害了。关于齐襄公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枉死的彭生报仇索命来了,这多半是真凶散布的谣言。

丈夫死了,情人也死了,文姜没有了精神寄托,就收了心在禚地帮儿子处理政事。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文姜不是个光有美貌的绣花枕头,她还有着非常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军事才能,处理起国家大事游刃有余。在她的帮助下,鲁国迅速崛起成了政治经济强国。

文姜去世后,鲁庄公大赦天下,鲁国的百姓对她心存感激,丝毫没计较她年轻时候的那些荒唐事。就连郑国的百姓也觉得,当年公子姬忽不该退了和文姜的亲事,如果文姜成了郑国的国母,如今强大的还不知道是谁呢!

载驰——红颜女儿,乱世巾帼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经·鄘风·载驰》

许穆夫人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她是卫国人,后嫁给了许国的国君许穆公,因此被称作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宣姜和公子顽生的女儿,青出于蓝的她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美丽,还拥有母亲所没有的气概。她不光长得漂亮,而且极富才气,可谓是美女和才女的典范。在《诗经》之中,《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的作者据说是许穆夫人,其余两篇尚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这首《载驰》是许穆夫人在赶回去吊唁祖国的途中所写。

相传许穆夫人年轻的时候长得特别漂亮,许国和齐国同时派人来提亲。许穆夫人年纪不大却很有远见,她认为,齐国不仅强大,而且临近自己的祖国卫国,一旦发生意外也好支援,而许国相对弱小,离卫国也远,无论从哪方面看,嫁到齐国益处都比嫁到许国多,更何况齐国还是自己母亲宣姜的母国。然而,在父母和国君的坚持下,她还是嫁到了小国寡民的许国。

不得不说,许穆夫人挑人的眼光比她父母强多了,如果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她的夫君就应该是名垂青史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相比许穆公,齐桓公和聪明美丽又坚强的许穆夫人般配多了。真是可惜!

彼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这位卫懿公也是个极品君王,他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养鹤。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他不理朝政,在宫廷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等地方大规模养鹤,还给鹤封官拜侯,封了一大堆的“鹤将军”“鹤娘娘”。

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懿公这才急了,他准备带兵抵抗,可是早就心存怨言的大臣们落井下石,对他说:你不是喜欢养鹤吗?不是封了一大堆鹤将军吗?那就让鹤将军们去打仗吧。无奈之下,卫懿公只好带着少数兵马去迎战,最后兵败被杀。所以有了“卫懿公好鹤而亡国”的说法。

卫懿公死后,卫人又立许穆夫人同父异母的哥哥戴公为王,不久戴公就死了,之后的国君是许穆夫人的另一个哥哥文公。卫国遭遇浩劫,许穆夫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许国千里迢迢赶回去吊唁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许国的大夫是不主张支援卫国的。许穆夫人无法,她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所以她只能亲自出马,去其他国家请求支援。谁知许国的大夫们还是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接二连三指责许穆夫人一个妇道人家不该插手这些事,说她抛头露面不成体统。

按照当时的观点,女人嫁到哪儿就该是哪儿的人了。在许国人眼里,卫国出再大的事也和许穆夫人没关系了。许穆夫人面对重重指责,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动摇。

事实证明许穆夫人的坚持是对的,在她的奔波下,齐桓公派兵到漕邑,又让他的儿子公子无亏率领三千士兵和三百战车前去卫国支援。不厚道地猜测一下,齐桓公此举,是不是包含了对本该成为他妻子的许穆夫人的情意在里面呢?

既然齐国都出面了,其他国家也不好意思坐视不理,那之后,宋国、许国等国纷纷派兵支援,帮助卫国收复失地。卫国的局面虽然有所好转,也恢复了诸侯国的地位,但经此一役,卫国元气大伤,从大国变成了小国。

卫国得以收复,和许穆夫人的奔走周旋是分不开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许穆夫人不外乎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红颜女儿,巾帼不让须眉。

青青河畔草——是离愁,是别绪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阁楼上倚窗远眺的女子,无论她的穿戴有多华丽,容颜有多精致,我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她眼角眉梢凝结着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词总是会结伴一起出现,仿佛美女天生就该多愁善感。

为何皱眉?心中有愁,眉头也皱。

男子愁,大抵是为家事国事,也或许是为前程理想,但女子愁来愁去,无论如何总逃不过一个“情”字。

诗中的女主人公长得很美,看外貌描写就知道。她体态轻盈,婀娜绰约;容颜皎皎,宛若明月;妆容艳丽,明媚动人;素手纤纤,肤若凝脂。美丽如斯,她本该是幸运的,然而一旦触碰到“情”字,所有的美丽都会成为铺垫,。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她站在窗边凝视远方。河畔,青草离离一直蔓延到天际,却不见心中那个人的身影。园中的柳树郁郁葱葱,长得格外茂盛。折柳意味着离别,那满树的柳枝等于几次分离?万物复苏的春天,草青柳绿,百花争艳,尽是一派繁盛的景象,唯独她的心如秋日里凋谢的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不知是否香如故?

回忆过去,她的出身并不好。她曾是倚楼卖笑的倡家女,日日载歌载舞,笑容满面,心中却一片凄凉。生活所迫,无论多么不情愿她也只能强颜欢笑。

《说文解字》中说:“倡,乐也。”即从事歌舞表演的艺人,类似于民国电视剧里“百乐门”“大上海”等夜总会的歌女或舞女。隋唐时期,娼业发展迅速,“倡”也有了“娼”的意思,卢思道《夜闻邻妓》一诗中就有“倡楼对三道,吹台临九重”这么一句,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对倡女的理解经常停留在“妓女”这一印象当中,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在隋唐之前,倡女虽然和妓女有很大的差别,但地位却一样低贱,常被人所看不起。正如周璇那首大名鼎鼎的《夜上海》中所唱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

对于倡女们来说,她们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寻一户好人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愿离开那个华丽的牢笼,哪怕一生平淡。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在进宫之前就是一位地位低下的歌女,她因其兄李延年的一首《佳人曲》而被封为妃子,从此一跃飞上枝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另,曹操的皇后卞夫人也是倡女出身。

像李夫人、汴皇后这样的例子终归还是少数,绝大部分倡女的生活还是很坎坷的。

说到歌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琵琶女本是长安城内炙手可热的歌女,常有五陵少年为她一掷千金,风头一时无两。然红颜易老,岁月无情,时光荏苒中,绝色的少女容颜渐渐衰老。

“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驰。”已经失去往日风光的琵琶女后来嫁给了贩卖茶叶的商人。商人常年在外跑生意,对琵琶女并不怎么看重,婚后的日子聚少离多。

这位女主人公的遭遇和琵琶女可谓如出一辙,同是倡女出身,同是丈夫常年在外,聚少离多。她们一样日夜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独守空床的寂寞就像一块堵在心头的冰,冰冷而坚硬,不知何时才能融化。她们就这样一天天,一夜夜,一直守候着。

在闺怨诗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描述:女子独立搂头,举目远眺,愁容满面,等待着心上人(丈夫)的归来。离愁别绪,往往只有当局者才能明白其中的苦楚。

诗的篇幅不长,就像用剪刀截取了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咔嚓”一声,却足以反映这位倡女日日的愁怨。细细品味她的妆容,不难发现她是做过精心打扮的,而这样的打扮自然是为了她的丈夫。她希望丈夫回来,第一眼就能看到她美丽的容颜,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里,她愿为他成为最灿烂的那朵花。

河畔青草离离,园中柳树郁郁,何时,她的爱情才能如这青草和柳树一样茂盛?

摽有梅——如果爱,请大声说出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召南·摽有梅》

孤身的少男少女们总是渴望得到爱情,然而翘首等待中,我们都不能确定谁才是那个对的人。

遇到喜欢的姑娘,男人敢大胆表露出来,甚至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不怕脸皮厚,就怕女孩不低头。所以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男生在女生宿舍楼下大声表白,引来重重围观。可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女生这样做,这应该算是男女心态的差别吧。

《摽有梅》中,这位姑娘无疑是勇敢的。她不像一般女孩那样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爱就是爱,爱就大胆说出来。看见枝头的梅子熟了,良人却还没出现,内心迫切的她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歌。

开篇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以此衬托姑娘渴望爱的心情。梅子成熟了,时光逝去了,可是我生命中的那个他,为什么你还是迟迟没有出现?

这种迫切的心情是依次递进的,当梅子落地,树上还剩下七成的时候,姑娘渴望的是有小伙子来追求她。到了树上只剩下三成梅子的时候,她不免开始急了,追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再迟疑了,现在就是最好的时辰啊!直到梅子全部落下,该背着筐去拾取了,姑娘总算按捺不住了,干脆直率而言:那个小伙子,你怎么还不开口呢?

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姑娘等着小伙子追,是在等人来“求”,实际上却是她在求“人”。再勇敢的女孩,内心深处也还是会有些小小的骄傲吧,明明心里想着,却喜欢用相反的方式来表述。女孩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爱面子的,若是爱上一个男生,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问对方“你喜欢我吗”,而不是直截了当告诉他“我喜欢你”。

梅子的成熟,暗喻的是青春的逝去。按照中国的气候特征,梅子成熟一般是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这段时间江南正阴雨绵绵,因而便有了“梅雨季节”说法。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述的正是这时候的景象。

一向很喜欢带“梅”字的植物,无论是凌寒傲雪的梅花还是酸甜可口的梅子。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不像桃花来得婉约浪漫,但一向被当作坚忍不拔的化身,如果说桃花胜在意境,那么梅花就胜在风骨。《摽有梅》中的这个女子的内心想必也是如梅花一般坚强吧。一直等着所爱之人的出现,想爱就敢说出来,无所谓旁人的眼光。只可惜,良人至今不知何处。

那枝头的梅子熟了,四季已经过去一半,寂寞的女子不由得感慨青春即将流逝,恼岁月无情,叹真爱无期。至于她一直没有等到良人的原因,也许是以前的她太过矜持,羞于表达;也许是高傲的她眼光太高,没有遇见喜欢的人;又或许碍于当时的文化风俗,毕竟古代男女的交往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平常。但是比起封建礼教时代,先秦的民风要开放得多。

无论这位姑娘到底有没有求到她爱的人,她能够毫不遮掩地表达出来,已经是很难得了。封建礼教盛行之后,深闺中的女子只能在绣楼中消磨她们的青春,就算心中再渴望爱情,她们也不敢开这个口。比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女主人公张倩女只能靠灵魂离开躯体来追随爱人。

这是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故事。张倩女和王文举从小指腹为婚,互相爱慕。但是张家嫌弃王文举落魄,没有考上功名,于是悔婚。王文举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上京赴考。他离开之后,倩女思念成疾,一病不起。而卧病在床的那段时间,她的灵魂离开了躯体,追随爱人一同到了京城。二人在一起生活多年,直到王文举考上状元,带着倩女衣锦还乡,倩女的家人才恍然察觉真相。

离魂之事也只能发生在故事里,真正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子,思嫁也好,恨嫁也罢,她们不敢做,甚至不敢言。所以,生活在《诗经》时代的女子无疑是幸福的,只要她们愿意,她们可以从筐中抓一把梅子向心仪的男子投去,且不做作地说:“若是喜欢我,千万别错过良辰!”

你是否在苦苦等待爱情?

梅子已落,青春即逝,真爱何时?若是遇见心仪之人,不要犹豫,请大胆说出来。

蜉蝣——如果你的寿命只有一天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算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生物,生于春夏之交,朝生暮死,寿命不过短短几小时,活得最长的也不过数日。

第一次知道世上存在着蜉蝣这样一种生命,没由来地心中竟然有些感伤。朝生暮死,这个词带着迷离虚幻之感,似有着难以参透的寓意,好像只有在神仙幻界才会出现。曾有一段时间,我十分沉迷于庄子的文章,当时我便觉得,若是世间万物都需要分派别,那蜉蝣一定是属于道教的,因为蜉蝣的生命本身就含着无限寓意。

和蜉蝣相比,人算得上非常长寿了。一般来说,人的寿命有百年,这百年之中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但是人和动物不同,人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物。越是聪明,需求的越多,也越不能满足自我。在大多数人眼中,百年太短暂,如沙子从指缝漏下,匆匆便没有了。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称霸天下,一生风光无限。可正因为太风光了,他才会愈发留恋这个世界,异想天开地要求取不死药。而中国历史上欲长生不死,沉迷炼丹的皇帝又何止他一个。

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所以人们对蜉蝣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以前的我不曾对生老病死有什么感慨,直到上高中时的那次车祸,生死一线我突然有了深深的恐惧,从未觉得自己对生命竟是这样留恋。虽然受伤很轻,但还是有了后怕,每次上街看到大货车就想躲。

和朋友聊天提起这事,她说自己也碰到过这种情况,感觉自己要死的一瞬间,心里想的是,哎呀我还没谈恋爱还没结婚生孩子,怎么可以就这样死了呢?听完我不觉笑了,每个人的想法果然是不一样的。生死一线,我脑子里一片恐惧,吓得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又哪来那么多想法!

朋友是个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她的想法很简单,人活着就要开心,就要及时行乐,不能把遗憾带进棺材。这令我想到了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许,肆意洒脱,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吧。与其平平淡淡过完一百年,不如轰轰烈烈享受五十载。

不知是不是受到朋友的影响,还未真正进入社会,我便开始排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有时候想,如果我是一只蜉蝣,只有一天的寿命,在这一天我该干什么?是沿着被安排好的轨迹,默默走完一生,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肆意一把?后来便壮起胆子,一毕业就瞒着父母到处行走,这样的生活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我至今仍记得旅居高原的那段日子,仿佛与世隔绝,开心而充实,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惊喜。在这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说各自旅行的故事,我讶于生命竟然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在父母辈的眼中,他们或许都不是听话的孩子,但是他们活得比那些所谓“听话”的人要开心多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他们很虔诚,会对着神山磕长头;他们敬畏大自然,就连死后都选择天葬的方式,完完全全回归到自然中去。这种生活态度,似乎又与道教中的“天人合一”有些相似。

苏轼的《赤壁赋》中有句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千万年之后,当沧海已经化作桑田,天地依旧存在着。人生百年,于天地来说,也不过像蜉蝣一样渺小,转瞬即逝。在我们看来,百年的寿命似乎很长了,可是和天地存在的时间相比,或许连“朝生暮死”都算不上,也难怪那么多人经常感叹人生短暂了。

光阴到底是长是短?有时候我们觉得度日如年,有时候又觉得岁月匆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归根到底,其实还是要看人的态度。

有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出自《僧智律》: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若按此细细算,人生该有多少个刹那?听起来该有多漫长。然而时光真的荏苒而去,也不过是眨眼间的事。

岁月易老,光阴易逝。

绿衣——我爱的人,她葬在这里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邶风·绿衣》

翻开《诗经》,乍看“绿衣”二字,我脑子里鬼使神差冒出了《聊斋》中绿衣女的故事:

书生半夜灯下读书,有绿衣女推门而入,他明知她不是人类,却义无反顾爱上了她。自那以后,二人夜夜相会。直到有一天,绿衣女忽然心中不安,预感要出事。天亮,她刚一离开,书生便听到了她的呼救声。然而书生寻遍四周未见到绿衣女的踪影。最后,他在屋檐下看见蜘蛛在捕捉一只绿蜂。他将奄奄一息的绿蜂救了出来,绿蜂苏醒后,沾了砚台里的墨水在桌上写了一个“谢”字就飞走了。从此以后,绿衣女再也没有出现。

自然,《绿衣女》和《绿衣》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其中“绿衣”二字,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而这一次,我们的主题是悼亡。

绿衣,即绿色的衣服。

妻子去世了,丈夫抚摸着她留下来的绿色衣服,反复端详,睹物思人。回忆起妻子生前的种种,他心中苦涩难耐。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妻子生活的缩影:那是她生前亲手为他做的。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色的外衣,黄色的里衣,一丝一线都经过她的手。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丝者,思也,一针一线都是丝,都是思念。

以丝喻思在古文中很常见,最有名的当属冯梦龙《山歌》中的一首,名为《素帕》。

不写情词不写诗,

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

《山歌》内容朴实,大多接近口语,《素帕》的意思十分浅显。女子不会写字,她思念心上人,于是寄一方丝帕给他。他拿到丝帕后,反复颠倒着看,无论横着还是竖着,看见的都是丝。

横也丝来竖也丝,横也思来竖也思。女子的心事,不知她的心上人能否看懂。

素帕也好,绿衣也罢,因为承载了情感,便再也不是死物。相比之下,《绿衣》中天人永隔的思念似乎更加残酷。无论我有多想你,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再回到我的身边。

除了《绿衣》,《诗经》中收录的另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悼亡诗就是《葛生》了。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绿衣》是丈夫悼念妻子,《葛生》是妻子悼念丈夫。

妻子默默站在丈夫的坟墓边,看着丛生的葛藤,想象着丈夫泉下的寂寞和孤独。字面意思是丈夫的孤独,实际上真正孤独的却是妻子。留下来的,才是最痛苦的。

我爱的人葬在这里,谁来陪伴在他身边?他只能孤独地安息着。等我百年之后,再回到坟墓里和你相聚。

合墓而居。生,在一起,死,在一起。这样的爱,足以超越生死。

后世所列,古代十大悼亡诗:先秦《诗经》中收录的《葛生》和《绿衣》,魏晋潘岳的《悼亡诗》,南朝沈约的《悼亡诗》,唐朝元稹的《离思·其四 》,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北宋贺铸的《鹧鸪天》,南宋陆游的《沈园》,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春晚感怀》和清朝纳兰性德的《沁园春》。

《绿衣》和《葛生》都在其中,而这两首也是距今年代最久远的。

关于《绿衣》的具体含义,仍有争议。后世普遍已经接受悼亡诗的说法,但《毛诗序》却认为这是庄姜夫人感叹自己被卫庄公冷落而作。

庄姜,即《诗经》名篇《硕人》的女主角,“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那一位。庄姜身份极其尊贵,她是齐国的公主,后来嫁给了卫庄公。她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却因婚后无子而遭受卫庄公的冷落,最终在深宫中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后人对庄姜夫人的评价很高,宋理学家朱熹甚至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柏舟》《绿衣》《燕燕》《击鼓》《凯风》这五首诗都是出自庄姜之手。

九歌·山鬼——她是山间的精灵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屈原《九歌·山鬼》

受小时候看的那些鬼神电视剧影响,提到“鬼”字,我脑子里浮现出的总是青面獠牙的怪物。后来看了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又恍然觉得,原来鬼也可以这么漂亮。山鬼不是鬼,却也是一样漂亮多情,她披着薜荔香草,骑着赤豹在山林间游走,是天地间最自由的精灵。

《山鬼》是屈原《九歌》之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山鬼也是我最喜欢的神话形象之一。她身上既有神仙的美丽与梦幻,又有精灵的野性和神秘。按照最普遍的说法,她是一位山神,因未获得天帝的正式册封,所以还不能称为神,只能称之为“山鬼”。我记得《西游记》里面的山神大多是瘦瘦的白胡子老头,相比之下,山鬼应该算是最美的山神了。

清人顾成天认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瑶姬,这一说法得到了郭沫若的认可。郭沫若的解释是,“采三秀兮於山间”这一句中的“於山”即巫山,因为《楚辞》中的“兮”字具有“於”字的作用,若於山非巫山,那么“於”字就是累赘了。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於”字在古代就念“巫”。郭沫若这一解释说服力很强,以至于“山鬼是巫山神女”的观点迅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仔细想想也对,像屈原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他所创造的作品又怎么会在炼字方面留下瑕疵。

山鬼之所以被认为是瑶姬,除了郭沫若的解释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的装扮和生活环境。她“被薜荔兮带女萝”,女萝正是菟丝子,也就瑶姬所化之“瑶草”;她“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这一场景,和瑶姬“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形象也十分吻合。

我曾在自己的小说中这样描写瑶姬:“她的眉如远山含黛,眼如秋水凝波,明明不带半点哀愁的眉眼间却像是锁着一层迷蒙的烟雨,氤氲缥缈,神秘莫测。那浓密的三千青丝用一支簪子随意绾着,松松散散披在背上,让人没来由地想到了山间的薜荔香草。”

这段描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山鬼》的影响,对于山鬼的真实身份,我虽没有特别倾向哪种说法,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心里早已把她和瑶姬当作一个人了。

山鬼这一形象被屈原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比《九歌》中的其他神仙,像湘君、湘夫人、云中君等等都要灵活生动,她有着人、神还有精灵的共性,痴情、神秘、灵动,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她的自由烂漫。她披着薜荔、女萝、石兰、杜衡,骑着赤豹在山间游走,身后还跟着“随从”文狸。山中就是她的地盘,她可以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屈原《九歌》里面写的全是祭祀神仙的乐歌,《山鬼》如题,祭祀的正是山鬼。她的遭遇和湘君相似,与情人有约,满怀喜悦地赶到了目的地,情人却没来。她在风雨中痴痴等着,直到天色完全变黑,她的内心开始忧伤,甚至绝望。

无疑,山鬼是美丽的。她周身香草环绕,赤豹当坐骑,文狸为跟班,美丽的同时可以说还挺威风。女为悦己者容,约会的时候总想以最美的形象出现在恋人的面前。山鬼的美足以令女人都为之动容,更不用说男人了。只可惜她的情人太不识好歹,美女的鸽子也要放。

山鬼的爱情如此坎坷,比起湘君有过之而无不及。湘君在等待的时候好歹能看看洞庭的美丽风景,策马狂奔发泄一番。山鬼历尽艰险来到约会之地,不仅情人没出现,上天也没因此怜悯她,她在狂风暴雨中痴痴守候,凄冷而孤独。

我相信一种说法,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在爱情中沦陷,女神也是如此。湘君等不到湘夫人,可以安慰自己,豁达离去;山鬼等不到情人,却依旧苦苦等待,忘了回家。

她在山间采集能延年益寿的灵芝仙草,岩石陡峭,藤蔓四处缠绕。至于她为什么采灵芝,也许和湘君一样,想把它送给情人吧。善良如山鬼,心里对情人还是存有抱怨的。

我如此思念你,心中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吗?为什么没空来找我呢?

天色渐渐变黑,雷声滚滚而至,雨下得越来越猛烈,山中的猿猴似乎感觉到了山鬼心中的悲哀,开始呜咽悲鸣。在风雨飘摇之中,孤独的山鬼心中定然也是无限悲凉。比起天气的恶劣,恋人的失约给她的打击要大得多。

我不明白屈原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为何在那些祭祀的山歌中,他塑造的都是等不到恋人而惆怅独悲的神仙形象,以此来迎接神灵。他生活的楚地是个充满神话传说的国度,那儿的百姓都信奉神灵,尊重神灵,在他们心中,诸如湘君、湘夫人、云中君等等,定然也如山鬼一般美好。

相思——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王维后来果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他像是雨后优雅的清风,为我黯淡的生活撩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我又一次隐约看见了彩虹的影子。”

这是《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王维深谈的那一晚,她内心的独白。

依稀记得剧中这样的画面:

王维和太平公主的初见,在公主府。太平公主喜好风雅,她的府上聚集了一批文人雅士,王维便是其中之一。

太平公主问王维对什么感兴趣。

王维回答说:“我对风,对雨,对人的心情,对月亮的形状更感兴趣。至于政治……它太高深了,又不洁净,我不感兴趣。可是其他的,都让我兴趣盎然。”

太平公主问王维喜不喜欢长安。

王维回答说:“喜欢,长安城遍地是英雄,到处是一种霸气,这对我们写诗的人来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可我不喜欢他,他的霸气太重,就缺少一种真情,一种质朴纯真的感情。”

他还为太平公主念了他写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他说,这是他初来长安时写的。

大概,这就是王维对长安的第一印象。美酒少年,长安游侠,君子之交,骏马高楼……诚然,盛世的大唐,也唯有此般画面才能够配得上。她像王维所说的那样,繁华、坦荡,同时有着太过沉重的霸气。

那一夜看似轻松的闲聊之后,王维不告而别。等到他们重逢,已然过去了二十年之久。彼时的太平公主再也不是当初明眸皓齿的佳人,她心事太重,担子也太重,她的鬓边有了明显的斑白。而王维看她的眼神一如当年,仿佛她还是他崇拜的那个美丽的、勇敢的,挚诚热烈地追求爱情的帝国公主。

王维问太平,是否还记得他当年为她写的那首诗。

太平公主款款念道: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然后,王维告诉她,他当初不告而别的真正原因—怯懦。

他说:“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再滞留一天,我就会陷入爱情。您知道,那对我甚至意味着痛苦。我只能书写爱情,在幻想中塑造完美。因为,我缺乏应付现实最基本的技巧和勇气。公主,这是只有幻想才可能绝对美好。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浪迹天涯作为生活的形式。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幻想。”

显然,王维隐藏在话中的意思是,他爱上了她,他害怕泥足深陷,唯有离开。

当所有人都为这段无缘而起、无疾而终的感情叹息时,历史无情地将这唯美的画面撕成碎片:太平公主约生于公元665年,卒于公元713年,王维约生于公元701年。也就是说,太平公主比王维大了三十多岁,太平公主去世的时候,王维不过是十二岁的懵懂少年,何来情爱之说?

因而,王维的千古名作《相思》绝对不可能是写给太平公主的。

《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眷恋友人之作,愿君多采撷,意为“勿忘故人”!

李龟年其人,唐玄宗时期著名乐师,兄弟三人对音乐均有着极高的天赋。自古诗曲诵文雅,李龟年的朋友之中,不乏文人,也有不少诗人为他写过诗。最著名的,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因“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绝妙,杜甫这首诗传唱甚远。王维的《相思》虽脍炙人口,但一般都被误认为是歌颂爱情的诗,所以很少有人把它和李龟年联系在一起。

既然《相思》与太平公主无关,许多渴望大唐才子和帝国公主之间能萌发一段情缘的人若清楚地了解了这段历史,想必要失望了。

然,王维虽然和太平公主不可能有所交集,但他的的确确和另一位大唐公主有过一段朦胧的感情。她就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同父同母的亲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的名字很好听,她叫李持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句话出自《老子》,意思是一件事若是已经圆满,就要隐藏收敛。

或许玉真公主正是因为明白她这一名字的深刻含义,所以她选择离开那座天下人皆向往实际上却冷漠至极的黄金牢笼。在她还是年轻少女的时候,她就提出了出家的愿望,当了女道士。唐玄宗为了让妹妹清修,特意为她修建了玉真观。很多年后,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季兰也在这里出家当女道士。

玉真公主有着灰暗的童年,而造成她童年阴影的正是她的亲祖母武则天。在她还是两三岁幼童的时候,生母德妃就被武则天毒死并且抛尸荒野,极其残忍。她不仅要忍受失去母亲的痛苦,还要战战兢兢地面对祖母的狠毒无情。

也正是这样的身世,造就了她冷清谨慎的个性,她不是任性刁蛮的娇贵千金,更不是高高在上的金枝玉叶,她甚至从来没有享受过万千宠爱,身为公主的她命薄如柳,随风摇曳。刮翻她生活的那阵风,不仅仅是祖母武则天,更是皇族自古就有的钩心斗角和利欲熏心。

王维与玉真公主的相识,源自他的琵琶名曲《郁轮袍》。

那一年,王维二十一岁,李持盈却已三十,他们的邂逅距圆满的爱情故事,差了近十年之久。

岐王宅里,白衣飘飘的少年王维弹奏了一曲《郁轮袍》,绝代风华,惊才绝艳,深深撩动了玉真公主的心,她对眼前这位少年的才华感到又诧异又惊艳。

一曲清歌动京城,王维自此名扬天下。毋庸多说,王维成名的背后,玉真公主必然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玉真公主惜王维之才,但又碍于年龄差距和道姑身份,不能堂而皇之地对王维表示什么。她不像高阳公主,一爱上辩机和尚就不顾一切,那样的爱太过热烈,却又是饮鸩止渴,一经绽放,便已凋零。

《大明宫词》对王维形象的刻画太过精准,他就是那样天性清净的一个人,他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平静,亦有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他一贯是冷静淡然的,就像是清幽的莲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无法亵玩;他是无瑕的白玉,温柔平静,温润儒雅,却又不属于任何人。他能做到“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却做不到去爱一个与自己根本无法产生爱情的人。更何况,这个人是大唐高贵的公主,是他的恩人,是不可亵渎的存在。

之于玉真公主,王维不像李白那样,专门为她写过诗。他留有的和玉真公主相关的笔墨,除却如今已经失传的曲谱《郁轮袍》,就是这首《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

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溪转翠华。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

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

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他赞叹玉真公主的山庄如仙境一般,他暗称玉真公主不似凡人,像世外的仙女。若其他人这般赞美玉真公主,或许是奉承,但这既是出自王维笔下,他应该是真正从内心感激玉真公主的吧。

怨歌行——班婕妤和她的团扇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那里有最精致的楼台水榭,花林曲池,绿萍浮水,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那里聚集着天底下最美的一切。住在高墙之内的她们,衣着奢华艳丽,妆容娇美动人,举止风情万种,笑起来如明月皎皎入华池,泣泪时若细雨绵绵曳涟漪。每日,燕地的歌女吟唱起美妙的歌声,赵地的艺妓吹奏起绝妙的乐曲,舞女们各展所长,红绸舞动,灿灿若虹,如日落时的云蒸霞蔚,琴弦上的声色犬马,比芳香甘甜的美酒更加醉人。

她是她们之中最出色的女子,容颜倾城,知识渊博。她的家族在东汉历史上也曾写下浓重的一笔。她的父亲是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越骑校尉班况,她的后辈们更是了不得,有《汉书》作者—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有投笔从戎的军事家班超,还有才女中的佼佼者班昭—大名鼎鼎的古代女子德行教科书《女诫》就出自班昭之手。

由于美貌和贤德,她一入宫就被封为婕妤,深受宠爱。在朝堂遇到不顺心的事,汉成帝第一个想到的倾诉对象就是她。聪明博学如她,每每都能让帝王展颜欢笑。她是西汉女辞赋家,汉成帝的解语花—班婕妤。

她不仅通诗词,懂音律,还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女子最是难让男人拒绝。汉成帝是男人,更是懂得享受的男人,他专宠班婕妤一点都不意外。

班婕妤不仅深受汉成帝的宠爱,皇太后亦对她交口称赞,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即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妃子,历史上有名的贤妃,因为她的劝谏,楚庄王得以成就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汉成帝出行之前,特意吩咐宫人把辇做大一些,准备带班婕妤同行。然而,他的一番好意却遭到了班婕妤的拒绝。班婕妤认为,古之贤君,陪在他们身边的都是名臣,只有夏桀商纣那样的亡国之君,身边常带的才是妃子,她若是和汉成帝同乘车辇出行,就和人们口中的红颜祸水没什么区别了。

被自己的妃子拒绝,汉成帝觉得很没面子,心中不悦。后宫妃子有几个敢对皇帝说个不字?不过呢,汉成帝觉得班婕妤一番话并未说错,也就没有为难她。

就是这件拒绝与皇帝同辇出行的事,使得班婕妤成了皇太后口中的“樊姬”。皇太后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她对班婕妤是十分喜爱的。

有了太后的赞赏和皇帝的宠爱,班婕妤在宫中的地位一直很稳固,直到那一天,赵飞燕姐妹出现了。

赵氏姐妹原是阳阿公主府上的舞女,后被汉成帝看中才得以入宫为妃,姐妹俩专宠后宫,风头一时无两。大汉时期,公主府就像是皇后妃子的生产地,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府上的舞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也是公主府的舞女。

赵家姐妹是当时出了名的美女,姐姐飞燕体态轻盈,舞姿优美,可以“掌上起舞”,妹妹合德风情万种,被汉成帝称作“温柔乡”(愿醉死温柔乡,不慕武帝白云乡)。

有了赵氏姐妹的陪伴,汉成帝和其他喜新厌旧的帝王一样,很快就把班婕妤抛到了脑后。班婕妤看尽宫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伤心之下写下了这首《怨歌行》,又名《团扇歌》。

夏日炎炎,扇子正是最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它可以时常出入怀袖,被主人所记挂。然秋天一到,天气转凉,扇子也就不再被需要了,无论它曾经多么有用,也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深宫的女人也是如此,君王喜欢她们的时候,她们高高在上,动动嘴皮子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然而一旦失宠了,就连地位低下的太监宫女也可以看不起她们。

以诗写扇,亦是写自己。班婕妤自比团扇,她曾是汉成帝最宠爱的妃子,赵飞燕姐妹这股秋风到来之后,她也就不再被需要了。深宫高墙之内,有多少红颜还未经历最灿烂的时候就已零落成泥?班婕妤好歹得到过圣宠,常伴君王左右,有很多妃子甚至到死都没见过皇帝一面,如花般的青春就这样葬送在那个最华丽的牢笼之中。

班婕妤是睿智的。在许皇后被赵氏姐妹设计陷害之后,她心知汉成帝的心已经不在自己身上,为避免成为第二个许皇后,她向汉成帝请命,自愿前往长信宫侍奉皇太后,从此远离后宫纷争。

长门怨——对你最好的爱,是生死相随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

守分辞方辇,含情泣团扇。

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

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徐惠《长门怨》

《长门怨》不是《长门赋》,女主角也不是陈阿娇,而是太宗的妃子徐惠—史上有名的徐贤妃。

五月慧能言,四岁能诗书,八岁善属文。徐惠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她的曾祖父、外曾祖父、祖父都是南朝的官员,父亲徐孝德是唐高祖李渊时的果州刺史。徐家虽非显赫门庭,但亦是书香门第,徐氏姐弟三人更被比拟为汉朝的班氏,其中以徐惠最为出众。

年幼的徐惠对书爱不释手,她不仅爱读书,有时还会动笔拟写诗文。徐孝德见女儿提笔有模有样,就想考考她。女儿喜欢屈原的诗,徐孝德便让她模仿屈原的《离骚》作一首诗。思忖片刻之后,徐惠写出了她人生中第一首有记载的作品—《拟小山篇》。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屈原高洁,擅写香草美人。徐惠诗中提到的桂枝、荃等香草,都是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的美好意象。她本就聪慧,能读懂屈原的作品不奇怪,但以八岁的年纪写出如此别有情思的诗,实属难得。这首《拟小山篇》不仅被收录进了《全唐诗》,更为徐惠的人生打开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徐惠的才名逐渐流传出去。时人都知道,湖州徐家出了一位才女,通诗书,识大体。到了徐惠十一岁的时候,天子唐太宗也听说了她的事迹。唐太宗爱才,爱美人,更爱有才华的美人,像徐惠这样笼罩着熠熠光辉的才女,仿佛生来就属于他。

十一岁,在这个普通女子尚在闺阁绣花弹琴的年纪,徐惠离开家人,踏进了那座全天下最华美的玉阙琼楼,被封为才人。

那个时候,长孙皇后去世已满一年,失去贤妻的唐太宗最需要的,无非是一朵温婉的解语花。当时入宫的女子中,最出色的有两个,一是温柔聪明的徐惠,一是美丽果敢的武媚娘。这两位才人都得到了唐太宗的宠幸,但相比锋芒毕露的武媚娘,唐太宗更喜欢江南才女徐惠。

徐惠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柔情和才情,她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书,入宫后,这一爱好相比之前更甚。在湖州老家的时候,纵使父母再忙,也还有弟弟妹妹的陪伴,生活充实而快乐。可一入深宫,人生地不熟,聊以慰藉的唯有阅读。再者,皇宫是天下藏书最全的地方,在这里能读到许多以前不曾见过的好书。她像一株贪婪享受阳光的香草,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才学较之以前更甚。

太宗必然也是发现了徐惠的这些优点,他越来越喜欢这个聪慧好学的女孩,没过多久就下旨晋升她为婕妤。徐惠从正五品的才人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所用时间并不长,可见太宗是十分喜爱这个女孩的。不久之后,徐惠再次晋升,被封为充容。

徐惠蒙受天恩,她的家人也因此得到荫蔽,在她升为充容的同时,徐孝德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相比同一批进宫的其他女子,徐惠就像得到了命运的眷顾。据说,为了能沾光得到太宗的宠爱,几十年后将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媚娘也巴结过徐惠。

她不像一般女子那样,为妃为嫔后心里想的要么是圣宠不衰,要么是爬到更高的地位,若真是这样,她也不配得到太宗的爱了。太宗对徐惠的宠爱,远远不同于其他妃嫔。她不仅是他的妃子,更是他心情烦闷时宽慰他的解语花,是他糊涂犯错时点醒他的贤内助。

太宗是个在政治上十分有野心的男人,到了贞观末年,他先是兴兵征讨高丽,又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一时间民怨沸腾,百姓苦不堪言。徐惠见此情形,便写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其文采斐然,有理有据,太宗看了之后深以为然,竟真的息兵罢役。

这件事情之后,太宗对徐惠更是刮目相看。她不仅不是虚有其表的绣花枕头,也不是只会卖弄诗文讨好帝王的浮华女子,她有才有貌,有贤有德,有思想有政见。他说,她是他的贤妃。

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更不用说如黄金牢笼般的宫门了。深宫之中,虽有她深爱的男人,但他毕竟不是她一个人的,他还是她们的,也是他天下的子民的。

爱上这样一个男人,注定会孤独。

徐惠虽然深受宠爱,也时常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太宗分忧,但皇宫内苑往往让人身不由己,这一刻在天堂,下一刻就到了地狱,谁能看清楚自己的明天呢?

身为后宫女子,徐惠免不了会有所感触。

自古君王之爱反复无常,陈阿娇、班婕妤,她们都是曾经备受宠爱的女子,纵使太宗是个明君,但徐惠也明白,以色侍君,色衰而爱弛,待自己容颜老去,诗写得再好也比不过新人的语笑嫣然。

徐惠和班婕妤的共同之处在于,她们都是有见识的才女。班婕妤失宠后自愿请求前往长信宫侍奉太后,实则让自己远离了后宫是非,不至于像其他妃子那样受到赵飞燕姐妹的陷害。

明智若班婕妤,一直是徐惠的目标,她在诗中表明,她有着和班婕妤一样的决心,既然已经覆水难收,就不会像陈阿娇那样乞求君王回心转意,而是洁身自爱,不再理会世事纷争。

这是徐惠能想到的最坏的结局。

她就是这般心思细腻的女子,即便在深受恩宠之时,就已经想到了失宠后的处境,也为自己做了打算。幸运的是,太宗不仅爱她,而且是位明君,他又如何舍得让她重复班婕妤的命运?

有生之年,他做到了对她呵护备至。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他一病不起,终于离她而去。

她如被抽空,像是在一夜之间苍老,再不复往日笑颜。

她失魂落魄,茶饭不思,渐渐地,忧郁相思成疾。

她病卧床榻,太医为她开药,她却拒绝服用。

她说,他待她情深至此,他既离去,她也不愿独活于世。

一年后的一天,她恍恍惚惚看到了他,她笑了。

她知道,他来接她了。

永徽元年(650),徐惠病逝,年仅二十四岁。高宗念她深情忠贞,追封她为贤妃,陪葬于太宗陵墓石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