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芭芭拉•保加可尼克: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届国际写作交流计划开幕式上的致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芭芭拉•保加可尼克  2018年04月18日15:31

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届国际写作交流计划开幕式上的致辞

斯洛文尼亚诗人芭芭拉·保加可尼克

2018年4月11日

斯洛文尼亚诗人芭芭拉·保加可尼克在鲁迅文学院第二届国际写作交流计划开幕式上致辞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罗兰•巴特曾说过,文学是知识的万花筒。在他看来,文学所指并非某一批或某一系列作品,也不是某个商业分支或教学机构,而是清楚描述某一实践来龙去脉的尝试,是写作实践本身。

这座坐落在北京的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学院,让我们了解到了各种生动的实践活动,完美地体现了写作实践。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反映文学的全貌—如果它只是将文学运动一个一个罗列开来。这种简单的罗列,更无法窥视各种文学运动之间的冲突。而这些冲突背后,恰恰暗藏着诸多预言—关于写作本身的预言。在写作实践中,各种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涌现,改变着我们惯常的看待语言和环境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语言为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我们生活环境和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

作家和诗人都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并不是相同的语言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而是写作实践将表达方式各异的作家们凝结在一起,帮助人类理解我们是谁,有何异同,这样我们才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我们在写作中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成为凝聚的力量,而不是分离的原因。正是“弱小的力量”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而这也是鲁迅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写照。

在现实世界中,物质需求和贪婪似乎主宰了人类和自然。但是,人类不应在狂热中忽略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应该丢掉不快,弥补错误。我们坚信文字的力量和现实中的举动一样,是治愈人的良药,也可以是造成伤害的利器。我们相信文字能够抚慰我们的灵魂,像物质便利一样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面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不仅认识了自己,学习了道教和佛教所倡导的“空无玄学”,也感受了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的极简主义。

诗歌是语言所描绘出的灿烂的水彩画,与日常语言的单调乏味全然不同。诗歌不是喧哗,不是躁动,而是静谧,反映在当下每一个瞬间。因此,诗歌是人类歌颂宇宙的唯一工具。诗歌所反映出的谦恭与仁慈是相辅相成的。诗歌从不直接给我们提供唯一的答案,它让我们保持多元性。它赋予我们一种与万物保持平衡的态度,使我们通过直觉深入观察。诗歌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工具使人探索,它需要的是人的专心致志。它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但它教育我们,物质需要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诗歌虽不能喂养我们生存,却能够浇灌我们的心灵。人需要进食,需要在生命中保持对爱的渴望,但是,作为读者,却可以在毫不丢失和伤害任何东西的前提下,接受和给予爱。这就是诗歌温柔的一面,而我们聚集在这里,认识到诗歌作为生活调味剂的重要性,并心存感激,这是我们的幸运。

来自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的作家们聚集于此,不仅是因为弥足珍贵的友谊,更是因为写作的热情。尽管作家们深受文学知识的浸润,作为个人仍难免是渺小的存在。马拉美曾主张“改变语言”,而马克思追求“改变世界”,两种观点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异,因为诗人能够改变的只有语言,并且只能通过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但是即使诗人们带来的只是极简单的文学视角,也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文学使人放松,使人心安,使人不至于忘记自己的存在。正是因为诗歌与文学,使得斯洛文尼亚语言背景的我超越语言的限制,站在这里与来自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同行们交流。文学和翻译就是这样赋予语言以力量,才能以小见大,体现“弱小的力量”。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当我们再反思这句话时,就不难明白今天我们遇见鲁迅,相逢鲁迅的意义了。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布莱士•帕斯卡《思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