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乡村的清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凌林  2018年04月20日10:58

清明节是属于乡村的。

清明一至,城里人蜂拥着往乡下跑。清明节两个主打节目,一是祭祖扫墓,二是踏青游春,乡村是舞台,他们都是演员。

在外打拼的子女,出了嫁的女人,现今又多了一些富了起来的进城户,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上数两三代的“老家”往往也在乡下,“清明没上坟,家中无后人”,值清明这个扫墓祭祖的重要传统节日,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务繁忙,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先人墓前,谁又不急慌慌地往老家赶呢?

其实扫墓祭祖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两节相接,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已为盛行。

介子推的故事,乡下人也还是知道的。小时候冬夜常在路北老太家听大人讲古,记得憨迷大爷就唱过道情:“火烧绵山啊——崩、崩、崩……”“崩、崩、崩”,那是口头模拟拍渔鼓的声音。知道是知道,但传统中的“禁火吃冷食”一点影迹也没有,仅剩下祭祖扫墓。

清明临近,乡村渐次热闹起来了,家家接待回乡祭祖扫墓的亲人。家乡习俗,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上坟需由家人带着,所以上坟前都先要和姊妹、姑姑、姑奶奶通个信息,有个约定,到了日子一齐奔赴娘家,祭扫的日子也就成了难得的又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

曾见过南方人清明祭扫,扫墓的时候大人用锄头挑着一个大篮子,篮子里面装着:纸钱、冥币、酒肉、果品、鞭炮、香烛、酒杯、石灰、刀,还有一只生公鸡。老家乡下虽没有这么复杂,以前也有带着烟酒、五色果供甚或猪头三牲上坟祭祖的。如今这些一概全免了,多是带纸钱、冥币、金银箔纸折叠的元宝、香烛、鞭炮,个别的或许也带上一盒烟、一瓶酒,纸钱、冥币、元宝,是给逝者阴间生活必需的“钱币”。家乡人怕是也接受了“金钱万能”的观念,认为有钱什么就都有了,只要把钱给足就行。像城市公墓带着鲜花祭扫的,乡村几乎没有。不过,近年也有带祭祀纸花的,祭扫后纸花插在坟旁,让人远远的看到,知道这坟有后人,已祭扫过了。

上坟前,纸要剪,元宝要叠。一张张长方的黄草纸折两折,用剪刀剪出一个个连缀着的大“银元”或带方口的“铜钱”,一张张金箔纸、银箔纸,叠成一个个金银大“元宝”,折的是思念,叠的是挂牵。剪纸钱和折元宝,都是相当耗时费力的,如今社会进步,冥器店也有刻镂好的纸钱、叠好的元宝出售。

上坟,本地没有“清明后几日”的说法,一般在清明当日或清明前某一日的过午进行。

在修整一新的坟墓前,晚辈们齐齐地跪倒一片,膝盖触地的那一刻往往硌痛了心底最深处的柔软,令人油然而生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家主主祭,先要虔敬地擦拭好墓碑,再庄重地摆好供品,然后燃烛,行香,于低声呼唤逝者“领钱”后,划亮火柴,点燃纸钱、冥币、元宝……

火焰燃烧着,燃烧着一份怀念;翻卷着,翻卷着无尽的哀思。火焰伴随着落地的泪滴,一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纸灰飞舞,升腾,又好似络绎于路的黑衣信使,向天堂传达亲人的哀思和祝愿。

上坟时,也有一进林地即大放悲声,呼天抢地,声震四野的,那多是新坟,亲人去世未久,心有余悲,离恨未消。

古人诗中描绘的“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情景仍在。

焚烧纸钱后,是奠酒,将酒洒在纸灰上;是叩拜,四个响头,头要触地;最后是燃放鞭炮,鞭炮响起意味着礼成。

离开墓地时,盛放纸钱的袋子、笎子是不能空着的,放块土圪垃带回家,那可是逝者馈赠的“财宝”。

老家乡下的清明祭扫是分两个程序进行的,先是“添林”,即修整坟墓培新土,聚族而添;再是“上坟”,即墓祭,分房分支各家而为。

添林,一定要在清明前几天,有老话说“过了清明添的林,‘屋’会漏”。一般是“五服”内近房的坟集中添,以示亲近。由一位长辈带领,各家的男子汉一齐出动,东北西南顺着一定次序,一块一块墓地、一座一座坟茔逐个清除荒草,砍掉丛枝,培上新土,砌上坟头。坟头,是选择附近荒草密实的地方挖取,挖一块平顶四棱锥状带草皮的土块做成,单棺坟放一块,尖平顶向上,或不放,合葬墓放两块,下一块尖平顶向上,上一块尖平顶向下,迭在一起。

五服以上的坟,差不多都找不到了,似乎也有点“五世而斩”的味儿,乡间的坟墓几百年来不见其多,亦不见其少,似乎就因为此。那些担心死人与活人争地,百年后无地可耕,也纯粹是杞人忧天。

清明祭扫,添几锹黄土,烧一包纸钱,虽然谁都明白,逝者是看不到、听不着的,但它有着一定的仪式感,能制度化地引导活着的人对逝去了的亲人作一番追思和怀念,所以每一次的清明祭扫,都是人们孝心的一次洗涤和升华。

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日子。

清明是一个伤心的日子,也是一个欢愉的日子。

清明又称“三月节”、“踏青节”。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好春游踏青。清明踏青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形成,历代承袭。杜甫有句:“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人吴惟信也有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如今的清明,已是国家法定假日。值此春光明媚、生机勃发的时日,放逐自己,给身心放个假,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让山山水水洗刷心灵的污垢,荡涤俗世的尘埃,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禁锢一冬的人们,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

看吧,星罗棋布的乡村民宿、农家乐人满为患,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旁停满了自驾游的车辆,家乡的几处著名景点艾山风景区、银杏博览园、桃花岛、银杏湖、水杉公园,车来船去,游人如织,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更是红男绿女,熙来攘往,好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天朗气清,草长莺飞,桃花红,梨花白,麦苗绿,菜花黄,翠柳含烟,人在画图中,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生机盎然的乡野间……

草地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毛毯、塑料垫,游客们拖儿带女,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打牌,下棋,吃野餐,喝啤酒;也有年青的男女,独个儿,直接撩倒在草地上,四仰八叉,躲在墨镜下,晒着太阳翻手机。树林中,绷起了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吊床,有热恋着的青年男女,搭拉着腿坐在一起,傍着肩说着悄悄话;有文静的青年学生,或躺或坐,吹着和暖的风,读书,看报;也有调皮的儿童,躺着骑着,用力地晃荡着,直接把吊床荡成了摆幅不大的秋千……

广场喧嚣的歌舞,闹起来了;村头高大的秋千,荡起来了;天空中,各式风筝飞起来了;溪岸边,烧烤的炊烟飘起来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踏青遇雨是难免的,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清明雨如烟似雾、如梦似幻,悄悄地落下来,飘飘洒洒,淅淅沥沥。你若慢慢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尽情地享受着春雨的滋润,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麻酥酥的,滑在嘴里,甜丝丝的。你就会感受到了春天年轻的心跳,心里痒痒的,有一种难得的惬意和舒畅……

乡村的清明,有着祭扫的哀伤,也有着踏青的欢愉,既慎终追远不忘本,又热爱眼下幸福生活,二者勾兑着,互补着,年复一年地演绎着清明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