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掖平: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经济文学创作
来源:文艺报 | 李掖平 2018年04月23日07: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重提出了关于“新时代”的伟大构想。在“新时代”蓝图绘制中,新经济文学创作当然是不可或缺的浓墨重彩。
中国新经济文学创作,主要指“以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经济生活为背景为素材,塑造典型的中国当代新经济生活环境、新经济人物及情感的文学作品”,多元文化在其间涡旋激荡,新时期的主流价值在其间建构完善。它不仅是对当代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接续,更是新时代语境下一次十分严肃的艺术实践。我以为,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是所有从事新经济文学创作和研究者们要高度重视的当务之急。
第一,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经济文学创作,应该充分展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力度、活度和开度,充分展示中国民众视阈的广度、思辨的深度、创新的力度和人性的高度,讲好具有多元审美维度的新经济时代的中国故事。
根据今天人们已达成的基本共识,新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二是资产投入无形化;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五是经济决策知识化;六是社会生活现代化。置身如此广博丰富的社会生活空间,新经济文学的题材与主题自然生成了无限丰富的路向,一切关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国计民生各个方面的事件,如招商引资、征地迁村、旧城改造、产业调整、产能升级、国际金融、生态保护、道德失范、法制法治、互联网+、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等,汇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资源。上述无论哪种题材都大有英雄用武之地,关键是要积极参与国民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建设,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理直气壮地贬斥一切华靡和鄙俗的伪作品、伪文本,警醒人们有效地抵制心灵污染,力促人性朝向文明高尚的境界不断提升。而题材的丰富性势必呼唤着创作体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可齐头并进,共创中国新经济文学的辉煌。
第二,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经济文学创作,应该全力塑造和讴歌新时代语境下新经济生活中的英雄形象。中国新经济舞台上活跃着一大批最具创新精神的“时代弄潮儿”,他们是新经济锻造出的新英雄,既包括拼搏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那些具有前瞻性发展思路和主动性行为能力的高智商、高学历、高职位的经济管理者和文化产业精英,也包括生活在都市底层、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普通劳动者。一大批改革英雄、科技英雄、文化英雄、知识精英、产业标兵、道德模范等新经济业界英雄形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夯实了“新时代”历史观、文艺观的坚实基础,绽放出民族精神、美学价值的新光芒。
全力塑造和讴歌新时代语境下新经济生活中的英雄形象,其旨归不仅仅在于增益人民群众对于英雄的体认,更在于唤起人民群众对现实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激活人民心中的英雄情结,激活并光大英雄榜样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当代文学中我们熟知的“三红一创、保林青山”(即《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为例,当年《创业史》在全社会形成阅读热潮后,广大农村地区一时间诞生了数不清的“梁生宝”,一大批社会主义新人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如《林海雪原》中智勇双全能谋能战的杨子荣,曾激励了无数年轻人的从军报国梦。新经济文学创作不仅应该把这些“英雄形象”塑造得真实而鲜活,更应该深入挖掘其高尚高贵的精神品质,使其在当下现实中绽放光芒,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们投身现实积极奉献。概言之就是以英雄为镜,激发民气,砥砺人心。深长思之,在“新时代”塑造和讴歌新经济界英雄,实在是辉煌的现实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发出的历史召唤。而新经济文学研究者和评论家,则要坚守纯正的艺术立场,磨砺清醒、犀利、及物、高效的批评锋芒,拒绝瞻前顾后、左右逢源,杜绝以市场为导向的跟风从俗行为,真正发挥好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引领之功能。
第三,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经济文学创作,应该全力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完美统一。
党和国家之所以对文艺创作投以深沉的期望,正是因为文艺作品的特殊性。文艺作品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将博大精深的思想喻于审美之中,使人民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生发出对其思想观念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同,如盐溶于水,体匿而性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素来特别注意发挥文艺作品的鼓动作用,甚至形成了“红色文艺”的文学史谱系,诞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方面因为它们真实再现了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具有高超精湛的艺术感染力。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的完美结合,使这些“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在汲取“红色经典”的英雄叙事传统营养的同时,应自觉遵循习总书记对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号召,始终兼顾思想与艺术优质同构,警惕并抵制粗制滥造的不良倾向,当年鲁迅曾对“宣传口号”式的文艺作品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只喊标语口号是无法真正打动人心、无法有效提升人性的。因此,我们今天塑造和讴歌英雄的文艺作品,决不能沦落为思想理念的应声虫和传声筒。传声筒式作品所讴歌的英雄,不仅不会引起人们对英雄的热爱和向往,反而会引来广泛质疑和鄙薄。而如何实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是对广大作家思想、认识、审美、技艺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激活民间文化活力,古今贯通,中西融会,不断提升创作质量,切实丰富发展中国新经济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