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成常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罗里宁 2018年04月25日12:36
读书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读书的目地也不能太复杂。读书可以学文化,长知识,可以增强自信心。因此读书不仅要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点去作特别的强调,更要在平时给予更多的重视。读书应该是经常的,常态的,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奋发的动力。
古时的读书人,为搏取功名而下尽了苦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旧时科举考试,金榜提名时,有人得到高官厚禄,有人则成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名落孙山的,有人穷困潦倒,从此沉沦下去;有人发奋再读,直把青发熬成白头;有人则潜下心来,不为功名,转而著书立说,最终名留青史,让人仰慕。
一样的读书人,有着那么不一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现代的读书人,命运也曾经有过坎坷。解放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知识分子和读书人,那时候读书人地位很高,但高过了头,又成了“臭老九”。命运就会捉弄人,有时还会让人哭笑不得。
终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到了,不少人赶上国家恢复高考的头班车,他们成了天之骄子。毕业后各尽其才,大展宏图,搞科研的搞科研,搞技术的搞技术,搞文学的搞文学,搞行政的搞行政,有人还走上了领导的岗位。那真是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为了发家致富,下大力气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经过奋斗,人们富起来了,钱袋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然而有的人,却以此为满足,认为读不读书不重要,有钱才是硬道理。吃山珍海味,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打高尔夫;走到国外去,昂首阔步,抬头挺胸,把最好的房子买下来,把最好吃的东西吃个遍;大胆的走,大声的说话,终于,我们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目空一切了。——然而把赚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让一些人对读书,不再看重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固然不好,富了也不应该为所欲为。物质生活改变了,精神生活更应该赶上去。物质、精神两条腿,一长一短,生活就不圆满。衣食住行,都要文明得体,高尚典雅,这样才能融入世界潮流。我们还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提高文化素养就得学习,而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但它却是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于是读书,再次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来。读书,可以和这些杰出的思想进行交流,从中感悟人生真谛。读书思考,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做的如何去把它做好,不该做的怎样避开它而不去做。只要你是一个语言文明,行为得当,思想健康,情趣高雅的人,即使没有钱,也一样得到人们的尊敬。
读书可以考学,可以考职称,可以当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读书一定不能太功利,一味的去追逐名利,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所谓读书做人,还是以做人为本,否则你学历再高,读书再多,人活得稀里糊涂,读书又有什么用。读书的目的,应该单纯一点,不要把它当成包袱。没有包袱,读书会更轻松。把读书变成人生的一种修炼:涵养道德,明辨是非。读书目的明确了,坚持读下去,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左右。读书成常态,读书的心态就平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