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路易·艾黎:架设杜诗西传的桥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严晓江  2018年05月15日16:25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Rewi Alley)来自新西兰,在中国生活长达60年,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艾黎对唐诗情有独钟,尤其推崇杜甫的诗歌,并且充分认识到杜诗的经典价值。1962年,艾黎专门为介绍杜甫及其诗歌而译的《杜甫诗选》(Du Fu Selected Poems)英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这一译本在杜诗英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促进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对外传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系统译介 选材丰富

杜甫被誉为“诗圣”,杜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高峰。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等均曾翻译过杜诗。但这些零散收录在汉诗英译选译本中的译文,尚不足以反映杜诗的艺术风貌和文化意义。艾黎选择翻译杜诗,是因为他深刻认同其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仁爱、宽容、坚毅、刚强的文化性格。艾黎的系统翻译使杜诗在英语世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杜甫诗选》英译本多次再版,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杜诗英译的宝贵资料。

杜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艾黎选译了100余首较能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和杜甫思想内涵的诗作,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涉及社会矛盾、民生疾苦、战乱灾难、亲情友情、生活旨趣等内容。在选诗体裁上,主要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艾黎将杜诗作为一个整体向西方读者译介,引导他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散体译诗 以神统形

中国古典诗歌言简意丰,汉字之间的平仄搭配、节奏起伏、音韵抑扬相得益彰。英语单词的音节构成不规范,诗行长短不均,译诗很难保持与原诗的形似。古诗英译大体上有韵体和散体两种形式,韵体译诗更能体现诗歌的音美和形美,散体译诗更能自由表达原诗的基本内容。艾黎打破了杜诗的形式束缚,采用散体翻译,不追求押韵,不限制诗行长短和每行单词数,希望能够让目标语读者领会原诗的主要信息,从而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杜诗。作为一名现代诗人,艾黎兼顾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当时的主流诗学观念。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自由诗在英语世界逐渐盛行,并且成为20世纪西方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诗学倾向显然给艾黎的翻译带来了一定影响。

艾黎深刻理解杜诗的精神要义,不惜弃形存意,将原诗神韵熔铸于译诗形式中。《登高》一诗描写了杜甫登高仰望江天秋色之际,慨叹唐朝的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悲哀之情。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佳句。该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叠词“萧萧”和“滚滚”增添了一种沧桑感。艾黎将它译成了“falling //Leaves rustle as they come through// The air; the Yangzi seems endless// With its waters rolling on incessantly;” 译诗扩充成四行,诗行内部的语法关系清晰可辨,“as”和“with”体现了英语造句的逻辑严谨,“falling”和“rolling”形象地勾勒出树叶纷纷凋零的样貌以及长江滚滚东流的气势。虽然译诗不像原诗的行文那样错落有致、节奏铿锵,但是苍凉悲怆的气息并未减弱,译诗形不在而神尤存。译诗能否成功,形式固然重要,但传情达意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苛求韵律和对仗,就会导致因韵害义、因形害义。

显化翻译 译中有作

为了更加清楚地表达杜诗的内容和情感,艾黎通常会将原诗隐含的信息进行显化。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应物斯感。五言律诗《春望》就是通过描写诗人所见春天的长安在战火中的破败之景,抒发出强烈的黍离之悲。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山河依旧,可是国破家亡、国都沦陷的情境,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艾黎将该句译成“Even though a state is crushed // Its hills and streams remain;// Now inside the walls of Chang’an// Grasses rise high among unpruned trees;”艾黎不仅添加了“even though”和“now”等形式衔接所需词语,使诗句的逻辑更加明晰,而且用“Chang’an”一词直接点明“城”的所指,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城”就是指唐朝的都城长安。只是当时的长安已成为一片荒芜衰败之地,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盛景。

除了显化原诗的信息之外,艾黎还添加了一些阐释性表达,其翻译是在尊重原诗基础上的文学再创造活动。杜甫一生倡导并恪守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诗人的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在咏物诗《病马》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诗句“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被译成“Only an ordinary horse, they would say, //Yet only I know how fine and loyal// You have been; // just an animal, surely!”病马年老体衰,却依旧为主人尽忠卖力,其忠贞精神令人感怀。“Ordinary”和“just an animal”等词饱含译者对病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一种无奈和伤感之意,因为这似乎是诗人自身境况的写照,当时杜甫遭受统治者排斥,又缺少志同道合之士,他将马看成知己,并由此吟颂病马给予他的温暖。

杜诗译介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艾黎架构了杜诗西传的桥梁。当今时代,我们学习和研究艾黎及其《杜甫诗选》英译本,不仅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重估,也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