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文化创意厚植文化自信

来源:文化报 | 袁莉  2018年05月18日09:37

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亲近文化的时代。日常摆弄茶道、花艺、摄影、陶艺、精美食器等,成为许多普通人闲暇时的生活方式。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件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小物,看似并无大用,却彰显着拥有者的性格和气质,它们给繁忙生活中的现代人带来慰藉。

这些生活小物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个小分支。从清晨睁开眼的瞬间开始,我们就生活在无所不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之中了:定了闹钟的手机,背包里装的书,耳机里响着的音乐,身上搭配的服装,个性舒适的家具,复古风格的小蓝牙音箱,工作桌上造型优美的饮水杯,上班使用的办公用具,下班看的电影……它们不仅以实用性充实和便捷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正在以越来越鲜明的创新性和审美性,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无时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尊、爵等各种各样的食器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字艺术,再到围棋、投壶、蹴鞠等游艺活动,数不胜数的文化遗留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但是,在古代中国,一般来讲,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都是皇宫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人士,而引车贩浆者、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虽然也在创造着、伴随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故君子之道鲜也”的文化蒙昧状态,要等待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定格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提倡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上下发力,殊途同归,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

近几年,现象级文创产品频出,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朕知道了”纸胶带,以康熙帝御笔朱批的真迹印刷而成,霸气幽默,集文物知识和时尚趣味于一体,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一卷小小纸胶带,达到了数千万元销量。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朝珠耳机”“朕亲临”旅行卡等产品也随着网络的爆炸式传播,获得口碑与销量的双赢。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超过730万人次观赏了这次文化盛宴。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而在此次文博会上,许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相关文化创意类产品的研制、开发和营销,从之前被“供养”的封闭状态,逐渐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走向了百姓生活,接受市场的检验。

同时,作为“可以带走的文化”的载体,文创产品也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在刚闭幕的“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里,文博、非遗、设计、动漫、数字科技等不同领域的文化成果纷纷亮相,以展览展示为主,结合讲座、研讨、产品发布、互动体验等各种形式,为中国文创产品走出去提供了精美内容及现代化的渠道。据悉,5月10日至6月30日期间,一批代表中国特色、象征中国文化的文创产品和系列展览活动将亮相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助力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我虽然最喜欢各式不朽的创作,不论它是图书、建筑或文学,但我相信只有在许多一般的人民都喜欢以艺术为消遣,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时,真正艺术精神方能成为普遍面弥漫于社会之中。”(林语堂语)如今,圣人教化天下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平凡的百姓走上舞台,逐渐拥有了属于自身的“文化自觉”。人们的喜好决定了市场,大众的认知影响着供需,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也唯有如此,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拥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