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巧手剪出新生活

来源:文艺报 | 陈奕纯  2018年05月18日08:51

富裕图

月光曲

农家乐

1971年,郝明森出生于陕西镇巴县赤南长龙坪一个农家小院里,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时,刚满5岁的郝明森跟父亲去赶集,看到墙上的墙报,上面用红纸剪出各种花草鱼虫等图案做点缀,在白底衬托下栩栩如生。郝明森一下就被迷住了,缠住父亲给他买几张红纸,说要学剪纸。如今虽已过去40多年了,郝明森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看到那些剪纸作品时内心的强烈震撼。

从此,剪纸艺术的“根”就在郝明森心中深深地扎下。每天下午放学后就缠住母亲教他剪花,自己不停地摆弄小剪刀。他说,自己结缘剪纸也是因为自幼受母亲的熏陶。母亲的剪纸手艺,颇受邻里赞誉。他耳濡目染,从小便酷爱绘画和剪纸。“我的母亲偏爱剪纸,心灵手巧,不用画稿,一把剪刀便能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窗花、喜字、花鸟、昆虫以及各种小动物。”

1992年,郝明森被陕西省商洛师专(学院)艺术系录取,就读美术教育专业。开学不久,学校举办画展,郝明森就把假期中创作的《巴山婚纱》交了上去,顿时在学校引起轰动。他用手中的剪刀与彩纸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团委举办的学雷锋活动中,郝明森又摆开纸和剪刀,现场传授剪纸技艺。1994年6月即将毕业时,在学校举办的毕业汇报展系列活动中,“郝明森剪纸艺术展”也成为活动之一,他举办个人剪纸展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郝明森是将“雅”与“俗”两个字合二为一的代表。他平时忙于工作,工作之余就“玩”剪刀。他的剪纸作品离不开大巴山区的节日风俗、人生礼仪,他在参加民俗活动中寻找灵感,把眼睛看到的变成剪纸作品——窗上贴的喜庆窗花、门上贴的福字、绣花的原始底样,那些图案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鱼有鸟,有的还抽象化以寄托一种信仰或期望。“这幅是1993年在学校参加全国剪纸大赛剪的,原作足有15米长。”郝明森指着一幅名为《百牛图》的剪纸作品说:“我父亲是个养牛专业户,我长期与牛作伴,就琢磨着如何让形态各异的牛变成我的剪纸作品,这叫捕捉灵感出作品吧。”

在郝明森眼里,生活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他巧手里的剪刀又把这些多彩的图画变成了一张张惟妙惟肖、一件件感悟生活的剪纸作品。自1992年以来,郝明森自练自悟,简单的图案就采取直剪的方法,复杂的图案就先勾画一下基本线条。他不仅擅长单色剪纸、还擅长套色剪纸。他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在作品中直接表达出来,把陕南人们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创作出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优秀剪纸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构思颇具创意、构图精巧、线条流畅、色彩明快,人物造型生动、个性鲜明,内容涉及民风民俗、传奇故事、翎毛花卉、鸟兽虫鱼、喜丧节俗、草木动物等多个品种。他还出版过不少剪纸画册,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对郝明森而言,家乡的土地哺育他成长,赋予他灵性,更点燃了他的梦想。他在这片土地上跋涉着,在耕耘中沐浴着春光,举手投足间彰显出个性的魅力。他说,大山里相对于外面的世界宁静了许多,而宁静是构思的好朋友。如果没有宁静的环境,也许自己学不到更多的民间技艺,也写不出书、出不了画册。

郝明森游走于生活与艺术间的洒脱自如,也独属于他的个性化,蕴含着个人感情和体验。这一切都源于他热爱生活,又赋予生活新的“生命”——将其变成剪纸作品,会让你“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