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裂变中国三部曲”看叶炜的网络小说创作
来源:《关东学刊》 | 韦丽华、李玉翠 2018年05月24日09:00
[摘 要] 叶炜的“裂变中国三部曲”是传统纯文学作家与网络文学亲密联系的探路之作。小说在人物设定、语言的运用以及叙事结构与类型的创新上,实现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无缝对接,将网络文学的轻快简洁、传统文学的深刻内涵融于一体,其尝试是比较成功的。“裂变中国三部曲”为读者带来了一片清新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裂变中国三部曲”;人物;传统与转型
迈克尔•伍德在论及昆德拉的小说人物时曾指出:“人物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们的需要对我们而言是否真实,我们是否能够想象他们的人生。所有令人难忘的小说人物,既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历史片段,是搜集起来用语言重新创造的历史的片段,所以他们像我们见过的人,而且比这更好的是,也像我们还没见过的人。”[①]叶炜“裂变中国三部曲”中的人物设置恰恰正是“像我们见过的人”,“也像我们还没见过的人”。
在小说《山西煤老板》中,作者在前三章写了“煤老板的‘帝王’生活”、“一千万撂倒美女主播”、“五千万玩转首长秘书”,大量描写了王大力与美女主播、首长秘书交往的细节,细致展开了煤老板与女主播的性爱心理和对话。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也对王大力的老家“小故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刻画。毫无疑问这些场景和细节是作家YY出来的,通过煤老板的挥金如土、对美女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角色体验中获得爽感,同时揭露煤老板的土豪本色。王大力作为主角,从一开始就带着主角光环。他虽然恶事做尽,但他绝顶聪明的头脑却让读者对他恨不起来。
《糖果美不美》是“裂变中国三部曲”中最具有网文特点的一部。小说以大学毕业生赵兰亭和夏晴的爱情起笔,讲述了铁矿主及其下一代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全文围绕着养女江楚楚阴谋的铺垫、实施以及收尾,将富二代与贫二代们的生活一览无余地铺设在读者眼前。小说中,江上风的私生子赵兰亭从一开始就好运不断。先是在米贝的大酒店中打工,无意中被米贝发现,意外升职加薪;继而又被江上风看中,极力表示愿意在自己的公司为他安排职位;其后米贝又将其书画作品悬于酒店大厅,名声喧噪一时;接着又发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江上风的亲生儿子,亿万家产随之而来;即使是被江楚楚陷害至锒铛入狱,作者也依然给了这个原本出身草根的毛头小子以好运:江楚楚幡然悔过,并主动放弃了对江上风的依附。在整部小说中,赵兰亭几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努力,就实现了由普通青年到“贵族”的逆袭,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好事都是不请自来的,这一角色经历的是“开挂了”的人生。在这部男性向的小说中,赵兰亭从草根到富二代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草根出身拉近了赵兰亭与读者的距离,从而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逆袭”的爽感。
小说《贵人》讲述了刚毕业的女研究生唐果果从报社职员到担任编辑部主任的升职历程。很明显,《贵人》所面向的读者群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鲜白领,唐果果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渴望成功的职场新人。他们渴望能够遇到一位人情练达的长辈,对待自己如师如友,在自己迷茫困惑的时候施以援手。小说里的“烟雨江南”正像是神话中的仙人一样,洞晓唐果果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总能及时地给出正确的建议。最为关键的是,这位神秘人物不仅仅是一位“贵人”,更是唐果果的保驾护航者——即便是在他与唐果果对话之初,唐果果的态度不胜厌烦和愤怒,他也没有放弃对她的帮助。在小说中,叶炜给他的读者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在这个梦里,他们可以在职场上肆意纵横,而背后的“贵人”可以给他们提供无限的安全感。
当下中国的网络小说有穿越、仙侠、玄幻、都市、职场等30多种类型。“小说创作中的模式套路是类型小说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创作方式”。[②]在网络小说创作领域,对类型化小说创作的借鉴是不可避免的。小说《贵人》继承了职场小说的一贯模式,主人公唐果果从一个较为低级的职位开始打拼,经历种种竞争和事件以后,迅速成长为较高职位的编辑部主任。《糖果美不美》围绕着富二代话题讲述了两代人在大都市中的迷茫、挣扎、爱恨情仇,是典型的都市爱情小说。难能可贵的是,作家不仅继承了类型化小说的创作,在这一过程中,还创造了新的网络小说类型,即《山西煤老板》。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到:“文学的种类是一个‘公共机构’,正像教会、大学或国家都是公共机构一样……一个人可以在现存的公共机构中工作和表现自己,可以创立一些新的机构或尽可能与机构融洽相处但不参加其政治组织或各种仪式;也可以加入某些机构,然后又去改造它们。”[③]显然,《山西煤老板》是作者独立创造的一个“公共机构”。小说立足于山西煤改的大背景,将目光聚焦于煤改前夕一位小型矿主王大力的上蹿下跳,详细而刻薄地表现了煤商与官府勾结的种种罪状,涵盖的内容可谓宽广。小说在行文之中揭开了官商交易的黑纱,客观表现了贪官和奸商的草菅人命、无法无天,遇难矿工家属的投告无门、老百姓对煤矿的不堪其扰却又毫无办法,将地方小官和小老百姓为几万元而出卖同胞、祸害人民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作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怀和格局以及对于人性的反思使得作品读起来颇有厚重之感。从类型上来看,它既不是商业小说,更不是官场小说,而是将两者融合重塑之后所创造的新型小说。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位长期执笔写作的传统型作家而言,要想改变写作的风格实际上是很难的,而叶炜的“裂变中国三部曲”打破了这一常识。这三部小说无论是对网络小说轻松化阅读的把握,还是对类型化创作的拿捏,都很到位,作家也在很大程度通晓读者的心理并满足了其对于爽文的追求和阅读期待,实现了由传统小说向网文的飞跃。
在《两驾马车与双线合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融合论》一文中,叶炜提出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无鸿沟的观点,并且在“裂变中国三部曲”中作出了实践努力。正如作者所说“无论是传统文学(纯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在本质上都是作家的精神创造,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④]笔者以为,在“裂变中国三部曲”中,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融合以及叙事方式的转变上。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无论是在传统小说还是网络小说中,语言都是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传统写作的时间是毋需太多控制的,作者完全可以从容选用一种新颖、奇特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描绘形象,达到字字珠玑。表达中讲究含蓄性、多义性、复杂性,它需要读者保持距离来进行思考和重读。……网络写作只是一种自我的需要,甚至是纯粹的自我感觉的表达。语言在表达中少了许多分量,少了许多清规戒律,进入了人一种自我表现的直率状态。”[⑤]通观“裂变中国三部曲”,可以看出,作家实际上在叙事语言的风格上与以往的创作相比变动较大,语言表达的简洁性、轻快性、直率性明显增强。小说《山西煤老板》所采用的语言是典型的网络化语言。小说通篇紧紧围绕主角王大力展开,语言干净利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抒情、议论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没有。正如作家所说:“我试图挤掉这部小说语言的所有芜杂,只留下有分量的‘干货’”。[⑥]但是,作家在行文之中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文学的语言表达,而是将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相融合,形成了轻快直率性的新型网络语言模式。《山西煤老板》中人物的取名艺术是这种新型网络语言模式的典型代表,如:王大力、孙县长、老财(火葬场员工)、董(“懂”)记者(矿难事件央视记者)、孙二愣(郎当村村长)等等,作者借用传统文学常见的讽刺手法,通过人物姓名的标签化,以最直白浅显的语言方式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人的嘲讽。
“叙述既是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故事中包含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定时间之内,或者更确切的说,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⑦]根据这段论述,不难发现,“裂变中国三部曲”所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裂变中国三部曲”的三部小说,仍然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仍然遵循传统文学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等基本法则。但不同的是,作家的关注视角由厚重的历史视角转移到了个人身上,叙事模式也从大叙事转为网络文学个性化的小叙事。在“乡土中国三部曲”中,作家所关注的是整个中国乡村的变迁史,其作品所承担的是对于人与地关系的反思,对于乡土中国坚守者匮乏的恐慌,而到了“裂变中国三部曲”,作家则不再考虑这些,他所关注的仅仅是存在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糖果美不美》讲述的是一个都市家庭的事情,《贵人》讲述的则是一个小职员的升职故事,而《山西煤老板》关注的是万千煤老板中一个小型矿主的经历。当然,作家在将叙事转向网络小说叙事视角的同时,并没有完全遗忘传统文学的大叙事,这表现为小说大背景的设置。《山西煤老板》的背景是全国煤改,煤老板王大力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而《糖果美不美》的背景则是我国铁矿和楼市的动荡,以及高校学生的毕业就业难现状。因此,尽管在写作中作家的主旨是以读者“悦读”为目的,“裂变中国三部曲”还是表现出对人际关系变革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表达了传统文学中常见的现实关怀与历史反思。
叶炜的网络小说创作尝试将网络文学的轻快简洁、传统文学的深刻内涵融于一体,其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其作品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片清新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可能性。
①[英]迈克尔·伍德:《沉默之子》,顾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98页。
②汤哲声:《网络小说入史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小说评论》2016年第2期。
③[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向愚、刑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2页。
④周志雄编:《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89页。
⑤欧阳友权编:《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⑥周志雄编:《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第289页。
⑦[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