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不会让这门技艺在我手上失传 ——记荣昌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侯文斌  蒋兴宇  2018年06月08日08:57

梁先才在制作荣昌陶代表作——泡菜坛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是流传在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的一首民谣,反映了荣昌陶器制作的繁忙场景。

据了解,荣昌区陶土储量丰富,有一条长约25公里、宽约4.5公里的陶土矿带,优质陶土总储量1.1亿吨。相传早在汉代,荣昌区就出现了以陶俑、陶灯为代表的陶器,至唐宋时期,刘家拱桥、罗汉坟、甘河沟一带造窑烧陶业十分兴旺,荣昌陶也获得了“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

历史上,荣昌陶曾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2011年,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区有规模型生产企业12家、从业人员近5000名,以生产工艺美术陶、日用陶产品为主,2017年产值达35亿元。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邬德德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是他带领一批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经过多年努力,将这项技艺传承了下来。”

走进梁先才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专注地工作。工作室中央一个高2.8米、直径1.8米的陶罐是梁先才为安陶小镇量身定做的,从拉坯到成型,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

现年68岁的梁先才,自幼热爱陶器制作,9岁跟随父亲学习制陶,16岁学习拉坯制作,23岁时就能制作各种工艺陶,并掌握了荣昌陶代表作——泡菜坛一次拉坯成型的绝技。

陶器越小,制作难度越大,但在梁先才那里不算什么难事。一个高不到5厘米、最大直径仅2厘米的泡菜坛,他在10分钟以内便可一气呵成。“修坯时要讲究精细度,制作时除了要有娴熟的拉坯经验,更要耐心细致,如果有一点儿分心或马虎,整个作品可能就作废了。”梁先才说。

近60年的制陶实践让梁先才全面掌握了工艺陶的设计、制作、釉色配制等工艺和各种结构的窑炉设计修建技术,他制作的陶产品造型美观大方、品质上乘,凸显出荣昌陶古朴典雅、质地细腻的特点。“父亲快70岁了,从早到晚呆在工作室坚持做,很不容易。”梁先才的女儿梁洪萍说。

为了让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梁先才2013年成立了陶瓷技能专家工作室,专门从事陶瓷艺术品的研发、制作并坚持带徒传艺,多年来带出学徒60余人,梁洪萍也是其中之一。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梁洪萍已成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师。

为了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荣昌陶制作行业,2014年10月,梁先才带领制陶技术骨干成立了重庆市鸦屿陶瓷荣昌陶制作技艺传习所。2015年,他创建的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向社会推广荣昌陶制作技艺方面,传习所和示范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听说自己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时,梁先才平静地说:“很感谢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也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我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的,我不会让这门技艺在我手上失传,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表示,今后不但要坚持创作、传承技艺、培养新人,还要不断创新,根据现代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多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