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恭王府非遗服饰秀:传统再造与东方美学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向玢洁  2018年06月08日09:05

时装,唐代也称“时衣”“时服”。这些式样最新的时装,蕴含着时间意念,往往展现了时人的审美偏好与精神风貌。在中国服饰文化的特定语境中,服装不仅是多项传统工艺的物质载体,而且体现了“唯礼是尚”的先民智慧。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举行。此次非遗服饰秀充分发挥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创意融合的引领作用,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充满东方气质的新中式服饰给秀场嘉宾以深刻而独特的美学体验。

传统工艺强调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其包含的文化元素充分反映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其纯熟的工艺手法则源自先人在实践中逐渐累积的宝贵经验。然而,随着社会整体节奏的加快,工业化生产方式大行其道,传统工艺日渐式微。

这个节点上,传统再造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传统再造提供了优质的文化生存空间。先民的一些制衣技巧仍然适用于现今的服装裁剪,能够与现代时装产业相契合。传统服饰所具有的师法天然、人随天道的品格特点,也为新中式时装提供了形而上的理念支撑。而非遗服饰秀正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延伸,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传递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发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恭王府非遗服饰秀为传统工艺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并进行有关传统工艺振兴的宣传、研讨及交流等工作,拓宽了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渠道。开幕式上,五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亮相,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将自身与传统工艺的故事娓娓道来。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讲述,一方面使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的传达更为立体生动,另一方面也让时装背后的制作环节从幕后走向台前,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及从业者的关注。

如今,新的消费文化已日益显现。不同于以往消费者年龄层次的割裂状态,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因其共同的审美品位而聚集成群,形成了独特的圈层文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时装行业的风格细分化趋势明显,而对于坚持新中式风格的服饰企业来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作用愈加重要。

其中,“白鹭为霜”专场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以《诗经》为文化意境。设计师通过各种褶裥的巧妙应用,将中式服装的灵动飘逸之韵注入现代的服饰廓形,并不流于单一的符号元素,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和审美需求,成功拓展了新中式风格的外延市场。

透过此次非遗服饰秀,几点规律性总结或许能为中国时装行业的传统再造提供些许借鉴:

善用传统工艺,涵养东方美学。此次非遗服饰秀的大多数时装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传统工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时装的实穿性强,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而穿着者将随时随地身处东方美学的唯美意境,不知不觉间浸润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树立品牌意识,凸显强烈风格。参加非遗服饰秀的设计师品牌风格各异,或浓墨重彩,或清淡雅致。品牌风格的凸显是迅速打开市场突破口、获取相应消费群体青睐的关键之处。在提倡个性、鼓励创意的今天,消费者在不断找寻适合自己的品牌,而企业在对接市场时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强化自身风格。

注重秀场展演,营造整体意境。“艺针忆绣”系列以苗族古歌《春之歌》 开场,“白鹭为霜”系列则以古琴曲《良宵引》开场,皆与其自身的整体风格十分吻合。服装、模特及场景风格统一,共同营造了浸入式的秀场体验。

回望悠悠历史长河,文明在演进中不断发展,吸收着新的时代内涵;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激发出新的活力。立在时代潮头,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着时代精神,继承发展,焕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