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合作:非遗保护发展新趋势 “一带一路”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来源:文汇报 | 李婷 2018年06月08日09:12
原标题:区域合作:非遗保护发展新趋势——在昨天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亮相第八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的作品:①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作品。②乌克兰国宝级艺术家奥列格·平丘克作品。③建盏烧制技艺新生代工艺师饶飞雄作品。④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震作品。⑤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谢白设计的首饰。(均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供图)
“一带一路”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随着交流和互动日益密切,跨区域合作将成为沿线国家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新趋势。昨天,第六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沪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非遗保护领域专家一致认为,扩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遗“朋友圈”,正当其时。
与会专家指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为相互间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格鲁吉亚复调演唱、俄罗斯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也门萨那歌曲、土耳其迈达赫艺术等大批非遗项目都来自沿线国家。中国目前共发掘出各类非遗资源近87万项,最具代表性的39个项目跻身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疆木卡姆艺术、西安鼓乐、福建南音等,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
“作为无形文化遗产,非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易为普通的民众所接受、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认为,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非遗是重要桥梁,具有独特的优势。
“非遗保护,不仅仅是继承、守护传统和古典原来的样子,而需要时常接触从事各个领域的人,扩展自己的见识,经常挑战新的事物,绝不能甘于维持现状。”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大樋烧的第11代传人大樋年雄如是说。大樋烧以往主要运用于陶艺作品上,大樋年雄却将其跨界运用到多个领域。比如,用在室内装潢设计上,与意大利米兰联合开发家具作品。在中国,则与景德镇、宜兴等制造的瓷器、紫砂混搭,创立独有的品牌。
事实上,在跨区域的非遗合作上,上海已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以昨天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揭幕的第八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为例,该展览汇聚了伊朗、乌克兰、印度、俄罗斯等12个国家100余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180余件作品。其中,闻名遐迩的金银雕刻、细密画、骆驼骨木盒和珐琅器等伊朗珍宝首次亮相展会。而过去的七届,在这一文化交流平台亮相过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0位。
论坛透露,上海正在酝酿创办一个以“传统工艺”为主题的国际性博览会,将本市现有的、成熟的品牌化展览资源囊括其中,甚至在理念上可以突破传统展览在时间、场地上的限制,广泛吸纳“一带一路"乃至世界各国的非遗资源来到上海,参与非遗展示活动。
在请进来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上海市文广局计划将在今年8月于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举办 “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届时将展出金山农民画、海派绒绣、戏曲服饰、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银细工制作等沪上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相关的展品120余件。与此同时,进一步探索推动上海的非遗保护机构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机构密切沟通、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和新平台,积极开展专题项目的合作交流。在 “非遗在社区”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等项目运行中,倾听世界各国同行们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各方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