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活态传承 活力再现 ——二○一八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掠影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18年06月11日08:57

编者按:6月9日,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各省区市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精心组织的3700多项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其中,全国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非遗服饰秀、古琴昆曲展演等活动,以其丰厚的内容、鲜活的呈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活动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成果,传达了“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和“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 活力再现”等理念。本报特精选部分活动图片,以飨读者。

中国非遗服饰秀

《芙蓉韵》蜀绣服饰作品。

6月4日至6月9日,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开幕。“艺针忆绣”“白鹭为霜”“苗净千寻”等11场时装大秀轮番上演,这些服装大都集合了苗绣、京绣、蜡染等传统工艺,是传统染织绣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的一次完美碰撞。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

全国非遗曲艺周

提留哈布·赛尔山别克与丁娜·阿扎提在曲艺周开幕式上表演哈萨克族铁尔麦《如果这样有什么用》。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在曲艺周开幕式上表演《康熙买马》。

观众在天津美术馆参观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展。

6月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艺术司及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天津开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127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汇聚天津进行集中展演。同时,来自全国的170多支队伍进行20场驻场演出,并组成36支曲艺小分队分赴天津的社区(村)、企业、校园等开展100场左右的惠民演出。专题展览、交流调研、座谈研讨等系列活动也同期举行。

非遗公开课

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木活字印刷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展示,需要两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织物的织造。

为读懂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共同推出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于6月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寓教于乐的“文化课堂”。

良辰美景演出季

(图片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提供)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与恭王府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于5月31日至6月5日在北京举办。此次演出季由昆曲、古琴两部分组成。其中,《夜奔》《百花赠剑》等10部经典大戏亮相昆曲专场。古琴专场由“中青年琴家专场”“泰山北斗映蓝天——名家名曲专场”组成,知名琴家吴钊、李祥霆等为观众奉上了《流水》《广陵散》等名曲。

非遗讲座月

图为湖南邵阳布袋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在展示他表演中所用的木偶。(图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6月9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下,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了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将持续至7月20日,共举办7场专题演讲和1场特别活动。主办方除邀请知名专家围绕非遗及相关工作作主题演讲外,还邀请辽宁古渔雁民间故事、湖北汉川善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介绍和展示非遗项目。同时,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举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也在国家图书馆同时展开,包括主题交流活动、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纪录片展映等内容。

非遗影像展

图为影片《手造中国》剧照。

6月7日至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省平遥县举行。影像展以“记忆、生活、传播”为主题,展示、展映了《手造中国》《最后的大东巴》等30部(集)入围影片。主办方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影视制作、出版发行领域的代表,就“影音新技术与非遗影音文献的工作”等五大论题、12个分论题进行了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