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   2018年06月12日15:06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左),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嘎尔代表性传承人平措玉杰(右)为师,并向老师敬献哈达和鲜花。 何蓬磊摄

6月9日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在遗产日前后,全国多地举行宣传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优秀成果和生动实践,更邀请公众参与到非遗体验活动中来,感受非遗带来的美好生活。

拉萨:非遗嘎尔重焕新生

95岁的平措玉杰和80岁的扎西次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仅有的两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月8日,在西藏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国家级传习基地授牌仪式上,他们新收了4名徒弟,为古老艺术——嘎尔的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藏语“嘎尔”意为歌舞,是西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历史悠久,舞蹈造形优美,音乐风格独特,是一种独具西藏特色的礼仪性男子舒情歌舞。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说,嘎尔起源于西藏阿里地区,是民间艺人在节日时表演的一种歌舞艺术,随后流入寺庙,并成为寺院大型佛教活动时必须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嘎尔约于17世纪从阿里地区传至拉萨、日喀则等地。2008年,嘎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班典旺久说,2001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向平措玉杰、扎西次仁学习嘎尔相关知识。此次拜师将进一步学习老一辈西藏艺术家的精神,做好嘎尔的传承工作。

活动当天,4位嘎尔学徒班典旺久、米玛、洛桑仁增、土登晋美依次向平措玉杰、扎西次仁敬献哈达和鲜花,师徒相互致礼。 (据中新社)

绵阳:壤巴拉非遗文化展举行

6月9日,“壤塘文化周”活动之壤巴拉非遗文化展在四川绵阳举行。现场集中展示了壤巴拉觉囊唐卡、壤巴拉摩尼喜玄传统服饰、时轮藏香、藏式陶艺、石刻、藏文书法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其中,年代久远、极具欣赏价值的精美艺术品以及精妙绝伦的非遗技艺展示,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大饱眼福。

壤塘是一个文化大县,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宗教文化与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在这片被誉为“悬天净土”的圣洁之地和谐共生、交相辉映,成为川、甘、青结合部深藏区文化版图的靓丽色块。 (据中新社)

石家庄:民众走进开元寺考古现场

6月9日,河北正定县开元寺考古现场对公众开放。百余名群众亲临考古现场,解开考古神秘面纱,学习考古知识,目睹考古成果。

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的主题,石家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设在千年古城正定,举办“赏古城风貌、探文物古迹”宣传活动。

正定开元寺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开元寺内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叠压,出土了2000余件可复原器物,发现各类遗迹94处,基本明确了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的三个遗存系统。

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陈伟介绍了开元寺南广场遗址,为大家勾勒出正定古城的千年沧桑。(据中新社)

十余位宗教人士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作者:俞灵

在5月初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7位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4位佛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榜上有名。

齐云山道场音乐:每年演示约400场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协会会长、太素宫住持詹和平道长是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7位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齐云山大力发展道教文化,积极修缮道观、宫殿,培养年轻道士,挖掘整理道教经籍,恢复道教活动——齐云山道场(道乐),购置法器、乐器、法衣,开展正常的道教活动,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东南亚地区的香客举行大小道场共400场左右。

齐云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道教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齐云道场道乐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近10年来,齐云山几位德高望重、业务娴熟的道长先后羽化,从事大型道场、演奏完整道场音乐行将后继无人,齐云山道场道乐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对濒临消失的齐云道乐,我们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将部分演示过程记录下来,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詹和平道长表示,齐云山道教协会已采取多种方式传承道场道乐。如,由不定期的举行齐云道场道乐演示活动,到2017年改为每天定期的演示活动,使齐云道乐有了一定的恢复。

为了保护好齐云山道教正一清微派道场、道乐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也为了保管好现有的42首道乐曲牌曲谱,做到传承有序,2015年,齐云山道教协会吸收了4名道士。经过两年的传、帮、带,他们已于2017年上半年全部通过考核。目前,齐云山道场道乐的专职人员有21人,“这和齐云山道场道乐传承发展的需要还是相差很远。”詹和平道长说。

雄色寺绝鲁音乐:3种语言文献书籍正在出版

雄色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拉萨河下游南岸雄色山谷的山坡上,是目前西藏境内最大的尼众寺院之一。曲水县文化局非遗负责人尼玛番多告诉记者,雄色寺绝鲁传承人尼玛卓嘎目前在闭关修行中,因此没能参加6月6日举行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据尼玛番多介绍,绝鲁音乐是仅在藏传佛教宁玛派和噶举派部分寺院中流传的一门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而雄色寺绝鲁音乐是雄色寺尼众在进行宗教仪轨时唱诵的音乐,也是西藏尼众寺院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绝鲁的音调非常优雅动听,富有旋律感和节奏感。”尼玛番多说,特别是尼众集体诵唱时,音调平稳齐整,声调清秀缥缈,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雄色寺绝鲁于2015年正式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曲水县文化局已组织专人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英语、汉语、藏语文献书籍正在出版中。

茅山道教音乐:整理曲目160余首

江苏省西南的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年)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道教的科仪及音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的茅山还是一片废虚,没电、没水、没路,条件非常艰苦。”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院何春生道长回忆初来茅山时的景象,彼时的何春生道长只有22岁。

1982年,茅山道院招收了8名年轻的道士,1983年招收了3名。“我是第二批的3人之一。”何春生道长介绍,为了使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后继有人,1987年,又招收了16名年轻的道士,举办了为期6个月的道教科仪培训班,专门学习茅山道教科仪和茅山道教音乐。后来,又分批选送人员去武汉音乐学院学习。

茅山历来师承极为严格,辈份清晰。“我的两位师傅分别是觉字辈上清派第60代传人和念字辈第77代传人,我是第78代。”何春生道长说,两位师傅无论传授经忏、科仪还是工尺谱,都是口口相传。

经过30多年的努力,茅山道教音乐人才济济,并成立了一个36人的道教经忏班,专门从事道教斋醮科仪和道教音乐的演出。2014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目前,茅山道教音乐已经整理出160多首曲目,并结集出版了《茅山道乐研究》和《中国茅山道教音乐》。

“茅山道教音乐的发展离不开道乐团的建设,再好听的音乐离开受众也是无水之鱼。”作为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人,何春生道长认为,要充分认识到道教音乐必须从殿堂走向社会,而不能陶醉在自娱自乐的科仪音乐之中。“道教音乐要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提供给社会大众,使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欣赏道教音乐的艺术之美,这是传承和发展道教音乐最好的方法。”

当天,民众还走进了正定隆兴寺,了解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