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网络文学创作需重视“细枝末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桫椤  2018年06月20日09:23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渠道,在庞大读者群的推动下,网络文学作品体量逐渐增大,不同文化门类的生产者以及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都可以从海量网络文学资源库中找到适用于自己的资源。同时,围绕网络文学形成的文化热点层出不穷,在当代文学中掀起阵阵波澜。身处热闹无比的场域之中,总感觉自己被话题、观点、潮流裹挟,忽视了创作和文本中的细节,比如知识背景、情节设计、形象塑造等问题。网络文学作品是作家以文学的表现手法进行遣词造和谋篇构局,作品能否引发读者共鸣,都体现着作者对于细节功能的权衡拿捏。因此,对于网络文学的观察和研究,我们除了要关注“现象级”问题,更要重视“细枝末节”。

当我们评价传统文学作品时,多注重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它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是不是有创造性的审美表达等。但我们读网络文学作品时,会看它的故事背景是否清楚,世界体系创设是否合理,叙事逻辑有无硬伤等。似乎可以以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衡量传统创作用的是文学的“最高标准”,评价网络文学作品使用“最低标准”就够了。但文学是一种靠语言创造艺术形象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审美意识形态,无论是何种文学形态,它们在反映客观规律和现实生活逻辑方面是有“公约数”的。因此,传统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作品的评判差异,不能简单粗暴的一概而论,恰恰体现出“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应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一些网络文学作者为了提高作品点击率,一味迎合市场,吸引低端阅读趣味,忽视网络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承担。此外,一些作品无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细节处理过于粗糙,也拉低了网络文学作品的整体水平。无论是何种文学作品,都要讲究一个“真”,即艺术要保有其真实性,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作品未必一定要书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发生的事,但即便是虚拟的情节,也要保证能够自圆其说,故事构架要形成逻辑闭环。例如,一部反映国企改革的网络文学作品,将本来发生于九十年代的历史事实挪移到了八十年代,致使作品出现硬伤,真实性大打折扣。此外,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违背现实规律,将小概率事件夸大为普遍现象,导致情节过于“狗血”,造作和刻意的“无巧不成书”十分明显,也有损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不单单体现出一些作者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作品细节的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文学创作的重故事、轻语言,重人设、轻逻辑,重“爽点”、轻铺垫的风气,削弱了网络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这个观点不仅是针对传统文学作品,同样也适应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要提高精品化意识,网络作家以经典大众文学作品为标准,用工匠之心完善作品的细节,创作出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的作品。(桫 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