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综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张 婧 2018年06月21日08:5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展映影片海报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提供)
30部精挑细选的影片,15场关于非遗影像制作、传播等方面的论坛,逾百位专家学者和影视作品制作人参与对话讨论,近3000名观众倾心欣赏……6月7日至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以下简称“影像展”)在山西省平遥县举行。
非遗影像作品掀起关注非遗保护的热潮
“此次影像展不仅让更多的青年群体和广大群众通过较高水准的非遗影像作品,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而且也很好地引导了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到非遗记录工作中,用影像记录的方式直观地记录、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在影像展的闭幕致辞中如是说。
其实,非遗影像记录工作能够在全社会掀起关注和讨论的热潮,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自2013年开始,原文化部就在全国选取了5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并着手组织起草制定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明确了相关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全面铺开制定了科学依据;2015年,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支持了对94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
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激发了民众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热情,在这种热情的推动下,社会各界也开始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潮中,涌现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一大批优秀的非遗影像作品更是受到了“90后”“00后”的热捧。
为非遗影像作品搭建展示平台
本次影像展以“记忆、生活、传播”为主题,由优秀影片集中展示展映、学术论坛、高校学术展映三部分组成。影像展期间,组委会评选出了包括《传承(第二季)》《津门玩跤人》《戏梦关东——东北二人转民间老艺人档案》等在内的10部“非遗影像展评委会推荐影片”;由众多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共同发起的《非遗影像记录平遥倡议》也在闭幕式上提出,该倡议倡导非遗记录“社会参与、成果共享、传播交流”,推动形成“人人关注非遗、喜爱非遗、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影像展组委会主任李松认为,此次影像展的主题贴切地阐释了活动的宗旨和目的,“‘记忆’有两个层面含义。首先,有族群的地方就会留下文化记忆。国家记忆和大众记忆融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记忆;其次,影像作为记录文化的方式越来越普遍,这也是记忆。”李松表示,文化记忆强调时间维度,是“上对祖先,下对后代”的记录。“我们通过影像记录下来的东西,要从时间维度上留给后代,让他们知道现在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李松说。
传播亦是影像记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影像展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展示和沟通平台,在这里大家关注和探讨的都是如何传承和保护非遗,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激发社会大众对非遗记录工作的兴趣。”导演傅永寿对于能够参加此次影像展感慨颇深。他此次带来的作品——《长老们的历史记忆》,用影像还原记录了哈尼族阿卡人演述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过程。《雅尼雅嘎赞嘎》是一部讲述哈尼族阿卡人迁徙历史的史诗,演述过程中有复杂的民俗仪式。拍摄期间,傅永寿带领团队10多次前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水河新寨,不仅拍下了整个仪式过程,还拍下了长达12小时的整部《雅尼雅嘎赞嘎》演述视频,为这一史诗传承保存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观影和探讨交流中传承保护非遗
在影片展映现场,3个展映厅每天都挤满了前来观影的人,有的影厅比较小,连过道都坐满了观众。谈及观影感受,每位观众都被不同程度地感动着,引发的思考虽角度不同,因人而异,但心灵震撼却是实实在在的。
“影音新技术与非遗影音文献的制作”“在艺术表现与记录真实之间”“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的跨学科性”……除了影片集中展映,“作为国家记忆的非遗影音文献论坛”也同期举行,逾百位专家、学者和影视制作人、出版发行方进行了15场学术研讨。仔细分析这些论坛的主题,不难发现,无论是对拍摄技术更迭创新的思考,还是对非遗影像作品拍摄内容与角度的探讨,都围绕着非遗的传承、创新这个时代发展大趋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鲍江表示:“在非遗保护和记录过程中,要注重政府、学界、社会、市场、在地主体等平等协商合作。非遗保护源起于文化多样性保护,按一以贯之的逻辑要求,任何参与主体除了自身本体诉求,理当兼具各自相应的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角色担当。”
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影像作品
在政府长期的支持和引导下,非遗的保护和记录工作如今已经颇见成效,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广泛提升,非遗影像作品的运营和发行也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次影像展除了专家学者之外,腾讯、爱奇艺等知名网络视频平台的代表以及文化传播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来到了现场。
“非遗有很多题材和故事可以挖掘,这些题材可以制作成很好的纪录片。比如爱奇艺自制的纪录片《讲究》,就是讲述匠人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目前已经有3季上线,内容流量和用户反馈都非常不错。”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特别强调,“年轻人对包括非遗影像在内的纪实类在线视频产品非常感兴趣。爱奇艺平台数据显示,在线观看纪录片的用户中,‘90后’‘00后’占比超过50%。”
“非遗影像作品的内容从创意到制作,还需要再提高,做出精品内容,讲出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用户去了解和喜欢。”杨海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