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慈欣:科幻文学提供了神话在现代复活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8年07月05日08:51

自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以来,科幻文学已经在人类历史上走过200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科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差异和共性究竟在哪?7月4日,《三体》作者刘慈欣在鲁迅文学院做了“用科幻的眼睛看文学”的学术讲座,和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学员们分享他理解的科幻世界。

讲座现场

对文字的崇拜在科幻面前软弱无力

在讲座中,刘慈欣首先对科幻(Science Fiction)进行了定义,在他看来,科幻具有以下四个属性:

(1)科幻是一种文学体裁;

(2)科幻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方式;

(3)科幻是一种商业符号;

(4)科幻是一种思维方式,看待现实的独特视角。

刘慈欣认为,科幻是一种主要依靠想象力的文学体裁,它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体裁大相径庭,是以超现实为基础的。刘慈欣认为,在大约3000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大多数时间文学都以超现实的方式存在着,所以科幻其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体裁。“传统文学对文字的力量近乎崇拜,但这种崇拜在科幻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可能更适合用图像而非用文字来表现,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诸多形式可能更适合表现科幻。因为现实主义文学所描写的东西都是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文字会触发读者头脑中相应的想象,但对科幻与之不同,科幻想象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对于科幻来说,新奇感不仅挑战着人们的想象,而且冒犯着人们想象的可能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存在于科幻作家的头脑,而不被诉诸笔端。

刘慈欣

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提到,近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兴起于大学教授和新闻记者行业的形成紧密相连,但科幻的繁荣与发展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刘慈欣认为,与传统文学不同,科幻的背后没有庞大的学院派评论体系,科幻地位的确立依靠着大众文化、流行性和科幻地位的确立息息相关,所以科幻必然是一种商业符号,商业属性必要地参与着科幻文学影响力的构成。此上的种种造成科幻的思维方式是看待现实的独特视角,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以科学为基础展开想象力,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对未来生活走向的想象,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学真的是人学吗?

描写人、塑造人、引领人,以“人”为根本是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对文学创作的基本认知,从启蒙运动延续至今的“人文”思想与“人本”主义,同样构成东西方现代文学的核心思想。然而,用科幻的视角观察科学与文学发展的历史,刘慈欣发现人的主体地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坚固。

罗马帝国时期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以地球作为宇宙中心的哲学结构,提供着近乎无尽的人类中心主义想象,给人的存在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哥白尼证实日心说,发现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不再是浩荡时空的最重要的那一个,人的哲学核心地位也被不断边缘化。“古人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活力’,人死了以后活力离你而去,所以你就腐烂了”,而后生物学发展破除了“活力说”的虚妄,人们终于意识到,由DNA组成的生命和所有其他非生命遵循的宇宙规律没有任何不同,完全一样,刘慈欣笑谈,“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死亡和一块石头滚下山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认识与发现,再次导致了人类地位的下降。

而在社会学领域,包括文化和文学领域,人类地位的起伏方式却恰恰相反。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神的位置高于一切,人以阶级被区分不同的权力。“而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重新发现人的美,最后带来人的复苏,稍晚些的启蒙运动把人的地位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直至近代,现代社会人的地位已经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刘慈欣敏锐地发现科技史与文化史中人作为存在主体地位升降的不同,“这种变化相反,居然是矛盾的”。

如果借用神话学的视角,可能能够更好地体味科幻与文学在当下的分野。刘慈欣用古代神话和现代神话举例,分析了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关系。古代神话是古人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理解,其中的神是把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他们认为这就是现实,不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对于古人来说,“神话就是他们的现实主义”。而在现代,诸神已经离席,所有的神话不被接受了科学常识的我们所信服,我们所描写的宇宙不再是人格化的自然力量,现代神话在本质上就是超现实的,而科幻文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神话在现代复活的可能性。刘慈欣说,“在当时人们思想中真实的基础由科幻提供,不管它的可能性多么小,那也是有可能的,虽然没有达到在人类文化精神上的那种力量,但有这种可能性”,而传统文学已经失去了构建神话想象力的能力,“现代的文学只是描写人和人的关系,甚至不关心人和整体的庞大社会的关系,而科幻试图描写人与宇宙的关系,始终坚持找回这种真实感”。

刘慈欣看来,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宏大的、被建构的东西逐渐祛魅,现代的文学越来越回归到人本身,即个体独白,喃喃自语。而科幻中人的地位之所以与文学中人的地位有本质差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科幻文学可以把环境或者整个的种族作为形象的塑造,而传统文学很少把视角扩大到这种尺度,“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别,决定了科幻与文学在进行书写时的不同点”。

接着,刘慈欣从“和谐”、“简洁”、“对称”、“新奇”四个方面分析了科学美学的构成,阐述了科学的宇宙观和文学的宇宙观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我们以什么角度看待现实,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文学的形态、文学的样本和文学的创作理念,所以从科幻的角度来看文学,文学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还是非常大的,文学也应该寻找丢失的科技美学因素。

分享了用科幻的眼光看待文学之后,刘慈欣还与大家探讨了用科幻的眼光看待经济、环境、政治和宗教的话题,与学员进行交流互动。

刘慈欣为大家签名

讲座后刘慈欣与鲁院第34届高研班师生合影

(摄影: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