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三请黄永玉,《朗读者》终于有了这次演播室外的对话
来源:艺绽(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7月08日14:59
黄永玉,这三个字滑过舌尖,就算你真的未曾细细品过他的画,读过他的书,你也一定会蓦然咂摸出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味道。
原因无他——这个人太富盛名而又硕果累累,从为人,到作品,无一不精湛妙极,无一不经典称绝。
董卿是在一个和风旭日的下午,见到黄老的。
那天董卿远远地就看到,老爷子带着他著名的鸭舌帽,捏着大烟斗,时不时抽一口,在院门口笑眯眯地迎着。九十四岁的黄老利索地招呼着董卿,怡然大方,鹤发矍铄。
这是《朗读者》两季以来,第一次离开演播室;这也是《朗读者》节目组从第一季开始,三请黄老,才得到的访谈机会;
这也是董卿第一次,为了理解一个嘉宾,为了感同他艺术长河涤荡百年的源头,为了身受他十二岁离家时拂面的风和水露,远赴他八十年前短暂生活过的旧乡。
在见到这位老人时,看到黄老终于出现在了《朗读者》的节目里时,董卿不禁长吁一口气——那个“比我还老的老头”终于出现了。
黄老说,他小时候在湘西的山洼里,守护凤凰城的精致的石头城墙,却让他产生出一种奔赴他乡的强烈渴望。曾连续留级五年,不爱读书、绰号“黄逃学”的黄永玉,在十二三时背着小包袱,终于顺着家乡的水,穿过洞庭——为的是去看一本更大的、小镇学堂没有的书。
接着,就是一个世纪的洞察,半个中国的亲历,八十春秋的游子生活,等身之多的著作——这些很难让人对黄永玉毫无记忆。
黄老设计的猴票,1980年2月15日发行
你也许没有去过黄老的画展,但你一定见过他的画——那些会让你记忆深刻却唯独忘了作者、一经提醒便不禁猛拍大腿的插画;
比如黄老画过一只鹦鹉,精神的很,结果配字: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说话自己不懂,别人懂
这个笑话真难听
你也许没有买过黄老的书,但你一定读过他的文字——在随手翻阅的“文摘”里,在老师推荐的“名家作品选集”里,在不得不研磨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里;
就算你不看画,不看书,但你仍然会在新闻里听到一耳朵黄老的轶事趣闻,在刷微博时读到博主总结的黄老的连珠金句——子曰后进于礼乐野人也
不可不醉 不可太醉
凡事酒醒才清楚明白
黄永玉很多时候像个老顽童,搞怪又犀利,时不时来个语惊四座——“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黄永玉90岁那年,举办了《黄永玉90画展》,有记者采访他:“来参加的男人需要打领结不?女士是否要穿晚礼服?”黄永玉还是那副叼着烟斗,怡然自得的样子:都不必了,最好裸体。
有人见了黄老,叫他黄大师,黄永玉就说:“毕加索、吴道子才算大师,我算什么大师。今天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
黄永玉又是个哲人——一个思考了快一百年的人,还有什么是他不懂的呢?
黄老说: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
别轻蔑年少时感动过的东西。
黄老毕生结交四海好友,他讲:很多时候人们难忘一座城,往往是和那座城市里的人有关;
黄老评价自己:我自己一直都很勤奋,但其实,勤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主要是看你的产品作品质量高不高;
黄老在沈从文八十岁的时候陪着沈从文先生回到湘西凤凰老家,
黄永玉陪同沈从文
重逢两人的母校—文昌阁小学
在沈老先生病故后,题了石碑:一个战士要不战死杀场,便是回到故乡;
董卿在文昌阁小学
黄老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人活着就要有意思一点。
这个时代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真不多了;而黄永玉,算得上一位。
而对黄老仍不熟悉的你,相信在本期《朗读者》节目中,你可以了解这位真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