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电影:怪兽的“科学化”之路
来源:《科普创作》 | 刘健 2018年07月09日14:21
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知名度最高的“怪兽”,最有可能当选的,一定是超级大猩猩“金刚”和能从口中喷出射线的巨型恐龙“哥斯拉”。但是,如果以出镜率来算,哥斯拉则是完胜金刚——日本摄制的原版电影29部,美国改编电影2部,另有众多的动画片和连环漫画。这些影视动漫作品前后跨度近60年,而仔细考察其中对怪兽的各种设定,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的趋势,那就是怪兽变得越来越“科学”。
核爆催生出恐怖怪兽
历史上第一部哥斯拉电影诞生于1954年。这部电影源自一起真实事件。1954年3月,太平洋上发生了“第五福龙丸事件”。当时,美军正在位于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北部的比基尼环礁进行水下氢弹爆炸试验。由于对爆炸试验危害区域范围估算错误,致使处于“危险区”外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上的渔民和渔货遭到放射性尘埃沾染,有渔民因此而丧生。该事件曝光后,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核抗议浪潮。最终,事件以美国政府向受害者赔偿200万美元了结。而“因氢弹试验造成的放射性导致生物异变,从而造就了大怪兽哥斯拉”——从电影对哥斯拉来历的描述中,确实可以找到“第五福龙丸事件”与哥斯拉形象产生之间的联系。
但后来的调查表明,“第五福龙丸事件”很可能与对广岛、长崎两地原子弹爆炸情况的调查有关。1945年8月末,就在盟军(美军)正式开始对日军事占领的前夕,日本映画社决定制作关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长篇纪录片。为此,日本映画社还向当时日本理论物理学界的权威仁科芳雄博士及政府文部省请求协助。但随着美国占领军的到来,日本映画社的纪录片拍摄被驻日盟军总司令(GHQ)叫停,随后摄制组的人员被要求配合美国空军战略轰炸调查团工作。
最后,在美军人员的监控下,由日本人摄制剪辑成了一部名为《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的影响》(The General 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s on Hiroshima and Nagasaki)的长篇纪录电影。这部影片当时作为最高机密,直接被送往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用作对原子弹实战性能的评估。
后来,有消息说,正是因为没有能充分重视这部影片中提供的原始数据,导致美军在后来评估氢弹爆炸的危害区域时发生了计算错误。果真如此的话,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美军占领、比基尼环礁核试验、“第五福龙丸事件”和哥斯拉的诞生,便借由电影这一媒介被神奇地串联在了一起——尽管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弱相关性的联系。
除了“第五福龙丸事件”,另一部来自美国的科幻片《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也对哥斯拉的诞生有重大影响。《原子怪兽》改编自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雷·布雷德伯里(Ray Bradbury)的短篇科幻小说《浓雾号角》(The Fog Horn)。片中描写了美军在北极地区进行的一次核试验,无意中惊醒了自白垩纪就沉睡在冰层下的史前巨兽雷多蜥(R hedosaurus)。雷多蜥因其自身的归巢属性,从北极南下沿加拿大海岸一路破坏至哈德逊河口,并袭击了纽约。
《哥斯拉》在编创过程中,借鉴了《原子怪兽》中的许多设定。但相比之下,雷多蜥的造型更像一只巨大的蜥蜴,而哥斯拉的造型更接近于霸王龙。这种差异与其说是背后隐藏有什么深意,倒不如从两部影片各自采用的特效技术来分析,更为切题。《原子怪兽》中涉及雷多蜥的场景多采用定格动画技术摄制,四足着地的蜥蜴造型更容易找到平衡点以利于拍摄。而《哥斯拉》采用的是真人演员穿上怪兽外形的皮套进行表演,两足行走的霸王龙,更利于演员的表演。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技术,两头怪兽在电影中的破坏力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不过,对于1954年版的《哥斯拉》,考据派影迷吐槽最多的就是片中山根博士(以“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充当解说者的角色)说哥斯拉本来是生活在“200万年前侏罗纪”的恐龙,因为遭受辐射才变成巨大的怪兽。事实上,从地质年代上看,侏罗纪是距今2亿年前。这是电影的一处硬伤,就连本片编导者自己也承认,但这个错误事出有因。
20世纪50年代,不要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炸回石器时代的日本,就是在美国,地质学和生物考古学也都是处于舆论场最边缘处的学问。即便是身为知识分子的电影编导,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跟普通公众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在当时还有些误导因素存在。
例如,1940年,由美国联美电影公司推出的科幻电影《公元前一百万年》,片中就有原始人和恐龙相互追逐的场面。而再往前追溯,无论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还是在阿瑟·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中,都有恐龙活跃的身影。由此可见,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在真实的地球历史中,恐龙出现在什么年代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恐龙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人类对付哥斯拉的方式。当哥斯拉侵入东京的时候,观众看到的只是以“防卫队”之名出动的日本部队。而此时,按道理应该对日本提供军事保护的驻日美军却完全不见踪影。
对此,有两种解读:其一,哥斯拉的入侵更像是自然灾害,而非外敌入侵,在这种情况下,驻日美军没有出动的义务;其二,哥斯拉本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化身,日本武装力量对哥斯拉的打击,实际上就是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本土决战的展现。其实,以上两种解读,未免都有失偏颇。
1954年版《哥斯拉》首先是一部科幻片,巨大无敌的恐龙形怪兽是一个科幻角色,这就决定了哥斯拉不能跟普通的自然灾害画等号。影片中,防卫队队员全部身着美式军服,使用的全部是当时美军制式装备,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日本武装力量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美式装备也代表了当时人类武器的最高水平。以美式武器对哥斯拉发动进攻,却完全没有效果,表明了人类对哥斯拉所代表的强大未知力量的无奈。
这是从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出版小说《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开始延续至今的科幻文化母题。而能够战胜这种强大力量的必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更强大的“武器”——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是“氧气破坏者”,三年后,几乎是由《哥斯拉》原班人马打造的《地球防卫军》中,击败怪游星侵略者的则是地球防卫军的超科学兵器。
从散养到圈养
1954年《哥斯拉》上映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票房、口碑双丰收。于是,制片商日本东宝电影公司决定拍摄续集,同时,其他以巨型怪兽为主角的科幻电影也纷纷出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能在电影中看到怪兽肆虐,却从来不知道它们的习性如何:它们吃什么,喝什么,甚至是否需要吃喝。而当人类军队对它们进行攻击的时候,面对密集的火力,它们竟然能做到毫发无损,实在是太出人意料!
据说,早期电影版本中的怪兽之所以在面对强大武器攻击时不会流血受伤,是因为电影编导认为,来看怪兽电影的观众中有很多是小朋友,看到怪兽受伤流血,会留下心理阴影。权当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小朋友终究会有长大的一天,不会流血的怪兽到底也会有难以自圆其说的一天。
由日本东宝电影公司拍摄的哥斯拉系列电影从1954年到1984年的30年间,共有15部,俗称“昭和哥斯拉”。在这15部电影中,哥斯拉逐渐由破坏城市的恐怖大魔王,转变成了人类的守护者。带来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对“核”的感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最初象征恐怖与死亡的原子炸弹转变为能够带来幸福和光明的核能(原子力)。但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一部电影却是游离于这条主线之外的。那就是上映于1968年8月的哥斯拉系列第8部《怪兽总进击》(怪獣総進撃)。
与其说这是一部哥斯拉电影的续作,倒不如说是一场怪兽大聚会:除了哥斯拉、迷你拉、拉顿、安吉拉斯、魔斯拉幼虫、王者基多拉等哥斯拉电影中的常客,还有蜘蛛形怪兽古莫加(クモンガ,出自1967年《怪兽岛决战:哥斯拉之子》),恐龙形怪兽格罗扎乌鲁斯(ゴロザウルス,出自1967年《金刚的反击》),恐龙形怪兽巴拉刚(バラゴン,出自1965年《弗兰肯斯坦对地底怪兽》),巨蟒形怪兽曼达(マンダ,出自1963年《海底战舰》),恐龙形怪兽巴朗(バラン,出自1958年《大怪兽巴朗》),共11头怪兽。
当然,怪兽众多还只是表象。事实上,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怪兽基本上都脱离了各自原来的故事线和角色设定,所以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群崭新的怪兽。电影中,如此众多的怪兽竟然都被人类圈养在小笠原群岛的某个孤岛——怪兽岛上。怪兽岛上建成了各种防护措施,能够阻止怪兽从空中或海上逃离怪兽岛。而在岛上,怪兽有各自的栖息地,互不干扰。在各自的栖息地内,它们通过捕猎获得食物。而在怪兽岛的地下,人类建立怪兽研究中心,用以研究和监控岛上的怪兽。其实,这样的剧情设定就让怪兽彻底摆脱了符号化的纯艺术形象,而更接近于科学幻想意义上的奇异生物。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可以被理解、被认知和被控制的。
而《怪兽总进击》中的在怪兽岛上圈养怪兽的创意,比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在小说中构想出将复制史前恐龙圈养在孤岛上,建立侏罗纪公园要早了22年。遗憾的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怪兽总进击》还是回到了大战外星人的老路上:来自外太空的基拉星人袭击并控制了怪兽岛,通过遥控怪兽向人类发起了攻击,同时来到地球上的还有王者基多拉。最终在科学家和太空战士的共同努力下,基拉星人控制怪兽的装置被摧毁,地球怪兽清醒后合力打败王者基多拉,基拉星人也被彻底消灭。而迈克尔·克莱顿在《侏罗纪公园》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混沌系统中的不可控制性,只不过到了后来的电影版中,恐龙的獠牙和对人类的追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银幕上的怪兽可能还要更可爱些,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怪兽都是不吃人的。
怪兽需要核动力
在整个“昭和哥斯拉”时代,怪兽哥斯拉的体型被设定为50米高、2万吨重。而从1984年以后,当哥斯拉电影进入“平成哥斯拉”时代后,哥斯拉迅速膨胀到100米高、6万吨重。在2014年好莱坞版的《哥斯拉》中,哥斯拉被设定为高度355英尺,即108.204米;尾巴长度为550英尺4英寸,即167.74米(仅仅是尾巴长度);重量为9万吨。2016年,东宝电影摄制的《新·哥斯拉》中,首次放弃了真人演员身着怪兽皮套,改用电脑动画技术创造出的哥斯拉,身高118.5米,体重9.2万吨。如此庞大的身躯,靠吃几条鲜鱼,显然是没法维持的。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是自带天然反应堆的核动力巨兽。
在1954年版的《哥斯拉》中,哥斯拉仅仅被设定为遭受氢弹辐射而变异的史前恐龙,没有交代它的生理机理。最后,杀死哥斯拉的是一种名叫“氧气破坏者”的装置。但从这里,我们大约能知道,哥斯拉本身像大多数生物一样,需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不过,片中哥斯拉能够从嘴里放出“原子吐息”,则完全是为了增加怪兽的破坏力而故意设计的。原型应该就是欧洲中世纪神话中的“喷火恶龙”。
30年后,在1984年版的《哥斯拉》中首次明确了哥斯拉是依靠核动力而行动的,哥斯拉本身就像一个活动的核反应堆。因而,为了阻止哥斯拉继续破坏城市,人们试图向它体内注入硼和镉。这两种物质是核反应堆控制棒的主要成分,能够起到吸收中子、减缓链式反应的作用。换句话说,这时的人们与其说是把哥斯拉看作一头怪兽,倒不如说是把它看作一个失控的移动反应堆。
而在1998年上映的首部美版《哥斯拉》中,它又重新变回了一头体型健硕的恐龙形怪兽。当然,1998年的美版《哥斯拉》其实是挂着“哥斯拉”招牌的《原子怪兽》重制版。在这一版中,哥斯拉不仅需要吃喝,还能下蛋生宝宝,完全是一副超大号恐龙的嘴脸。其实,这样的设定或许才是更加真实的。但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哥斯拉电影的爱好者,却完全不买账。在很多人心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哥斯拉才是真正的哥斯拉——艺术与科学在这里碰撞出了一个小小的涟漪。
到了2014年美版《哥斯拉》中,哥斯拉不仅重新回归了远古巨型怪兽的设定,而且有了众多伙伴。这些怪兽据说都以远古的放射性物质为食,并且形成了相生相克的怪兽生态。它们的生命力异常顽强,即便是人类的核弹攻击,也不能将它们杀死。而最终在旧金山之战,哥斯拉以怪兽之王的姿态,无意中扮演了人类保护者的角色。由此,“怪兽电影宇宙”的大幕徐徐拉开。
或许是受到了美版的刺激,日本东宝公司重启了时隔多年的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拍摄,于2016年推出了《新·哥斯拉》(シン·ゴジラ)。在这部电影中,哥斯拉又一次变身核能生物怪兽,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化,演变成不同的形态。而当人类向哥斯拉投下重磅炸弹后,巨兽体内的特殊技能被激活,高能射线从哥斯拉的口中和尾巴尖喷涌而出。整个东京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对于怪兽的种种异能,片中将原因归结为哥斯拉拥有8倍于人类的庞大基因组,而且身体内拥有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元素。这些设定,如果站在科学角度来看,其实都经不起推敲。但对于科幻电影来说,这些设定都是影片逻辑自洽的需要,太过较真儿,未免就显得迂腐了。
那么,如果世界上真有一头如电影中描绘的怪兽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真的需要有核动力吗?可能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如果真有这种怪兽存在,比起核动力它可能需要的是大气中的高含氧气量。因为如果参照史上最雄伟的两只哥斯拉——2014年美版和2016年新版,其身高体重比都小于0.6,也就是说,如果哥斯拉是水生动物的话,是能够轻松地浮在海面上的。即便上陆,只要哥斯拉的脚掌足够大,下肢肌肉足够结实,也完全能够靠自身机能行走。当然,如果切换成常规动力,哥斯拉必须消耗巨量的氧气和食物。在真实的地球环境中,是不支持这种生物的生存的。
怪兽出没背后的现实逻辑
作为科幻电影,哥斯拉电影的主角无疑是大怪兽哥斯拉。它诞生于“冷战”的铁幕之下,承载着日本人对核武器巨大破坏力量的恐惧——被认为直接催生了哥斯拉电影的“第五福龙丸事件”证明,无论核武器是掌握在敌国还是盟友手中,它都会给日本人带来伤害。然而,当原子能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后,哥斯拉的象征意义也开始发生异变。换言之,哥斯拉从破坏神转变为保护神。从根本上来说,是迎合了多数观众的期待。
不过,在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后,经历了一甲子轮回的哥斯拉重新化身为难以抵御的强大破坏力的代表出现在日本人乃至全人类的面前,而导致灾难的根源则是人类自身的肆意妄为。事实上,对于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日本来说,科技造物的“神奇感”早已消失,而由于经济停滞和灾害频仍带来的无力感与焦虑感已经在各个社会阶层中蔓延开来,体型越来越庞大的哥斯拉只不过是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心魔”被具象化之后的样子罢了。
或许,哥斯拉这样的怪兽永远不会出现在人们的真实生活中,但是比哥斯拉更具破坏性的力量始终真实存在着。它们或来自人类自身的创造(核武器),或来自不可预知的自然力(地震、火山、海啸),甚至可能来自外层空间(陨石、小行星),而以都市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又在无形中放大了这些潜在风险的破坏力——甚至现代都市生活本身都可能蕴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就此而言,银幕上有形的怪兽就隐身于市井之间,如果人类仍旧对它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当怪兽露出獠牙、吞噬文明的时候,人类将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