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伟建:北京曲协应该是个智库

来源:北京晨报 | 荀觅  2018年07月10日08:55

“颈是颈,椎是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相声《咨询热线》中的经典台词之一,也是老百姓熟悉的经典作品。而这个作品在巴黎中国曲艺节上同样引起共鸣,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外国人也对此赞不绝口。逗哏的李伟建说,这个作品打磨了近两年,也正是这样的执著才让作品获得了肯定。在近期举办的北京曲艺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李伟建当选北京曲协主席,在接受北京晨报专访时,他表示,如今很多相声作品多追求快,而不注重细心打磨,这样做很难拥有前辈们“禁(得住)听”的作品水平。此外,他认为对于体制外的新文艺群体,北京曲协也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

上钩下挂重视曲艺新生力量

当选新一任北京曲协主席后,李伟建变得更忙了,他笑着说:“这个工作其实想忙就会很忙,想轻松也很容易。但是我还是想多做点儿事儿吧。”对于北京曲协今后的工作,他给出了四个字——上钩下挂。“上面得钩住中国曲协,因为它们对全国曲艺工作有部署,我们北京曲协不了解全国的曲艺工作,就很难承担首善之区的责任和义务。下挂是挂住区县曲协,各区县的曲协发展不均,如果我们总是在脱离的状态,很难将工作进行有效的传递。大家多走动,人情有了,感情有了,事情就做好了,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本身工作的提升。”

2002年前后,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今新文艺群体已经占据了北京曲协会员总数的7成,“这些体制外的演员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忽视了他们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曲艺的新生力量,对他们应该有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比如每年适当拿出经费,以奖励或者扶持的方式,进行一些资金支持,这样也会有一定的话语权。”

李伟建说,协会不能仅停留在活动上,那只是一种传统的运作模式,“北京曲协应该是一个智库,新时代的曲协工作应该有新的视角和设计,所以它不仅仅是搞演出,我觉得这样工作就太保守了。”

将传统曲艺重新打碎再整合

而说到“新的视角和设计”,李伟建也有自己的看法,小剧场现在逐渐成熟起来,到现在快20年了,但演出的模式基本没有变,观众也在逐渐进入欣赏的疲惫期,而且很多小剧场依旧保持着20块钱的票价,如今看来显然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基于这些情况,李伟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探索,今年4月20日他创办了北平茶缘。北平茶缘的打造源于北京市的中轴路申遗工作。“中轴路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沿线有很多人文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为曲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也做了一些功课,借鉴了很多内容。”

李伟建介绍,已经演出的第一季名为《传递情报》,讲述的是北平茶缘内很多进步人士通过演出传送密电码,当地反动势力来到茶馆想发现情报,但最终没能得逞。故事之中传统的曲艺被重新打碎并整合,还将鼓曲、老北京叫卖等内容融入其中。“观众觉得到处都是文化,到处都是知识,到处都是他曾经听过却又模糊了的儿时记忆。现在我们演出12场了,效果特别好。我想这种效果打破了原有的演出模式,至少是值得探索的。”李伟建表示,他计划将这种形式坚持下来,1年演出52场,分三到四季,现在第二季的《斗恶霸》正在编排中,“我们并不是创作新的段子,而是将传统的段子进行全新的整合,这个整合老百姓是可以接受的。”

李伟建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他希望如此演出一年后,将北平茶缘搬到大剧场去,演出将持续三四个小时,观众可以先看后买票,就如同过去的计时收费一样,“观众可以先看一季,看完就撤,那就是80块钱,如果看完第一季没过瘾,那就继续买第二季的票。从收费上、购票上,都是新旧结合的方式。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初步设想,但至少这个想法让我每次说出来都非常兴奋。”

“如果我们做好了,市场就会做出引导,其他剧场就会去模仿。而且我听说已经有人去模仿了,这是我特别高兴的事儿。”不同于常人的观念,李伟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放在心上,“很多人都说咱别把演出视频放到网上,咱们还有知识产权呢,我说知识产权咱们放在第二位再说,先让这个行业转起来。”

年轻演员先传承再创新

“有些观众给我们打电话,问你们的演出孩子能去听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李伟建总会表示无奈,“这实际说明我们的曲艺演出中有孩子不适宜听的东西,家长可能上过当、后悔过。所以我现在就要求我的团队,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动作之前想一想,能不能让家人来听、来看,如果不能,你换掉。我们只能不断地跟演员这样沟通,不能为了好笑什么都不顾。”

李伟建说,曾有朋友建议,希望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让徒弟更注重遵守行规。“我们这行外人的话他不一定听,但是师傅说的话还是会接受的。老师肯定是希望学生好,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怎么提高演员的素质,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只要你天天提溜着这个事儿,就是有效的。要是每个老师都把徒弟管好了,那不就都管好了吗。”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没有禁锢,他们应该多创新,但对于这种观点,李伟建并不同意,他认为年轻演员身上没有积淀,很容易“歪了”。“年轻演员应该更注重传承,他们先知道这门艺术的真谛,华彩的地方在哪儿。很多演员习惯了,不管是新段子还是旧段子,拿过来先改,但是改完之后把最好的东西改掉了。我觉得还是先继承下来,这种继承内心是要充满敬意的,内心有了一定的积淀、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行创新,这样是最稳妥的。”

听不倒的作品才算是精品

从8岁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相声至今,李伟建从艺已有40多年。回忆起当年是如何开始接触相声的,他称还是机缘巧合。

由于成长在双职工家庭,每年放假李伟建都只能独自在家,小时候淘气的他常常让家长很不放心,为了找个能管住孩子的地儿,家里人带他去了北京市少年宫。“我去的时候正赶上姜昆、常宝华、常贵田、侯耀文为儿童相声班招生,我特别喜欢相声,所以就去报了班。学了一段时间后,电台把我们找过去录儿童相声,就这样一步一步接触得越来越多,到了1982年,北京曲艺团招生,我顺利进入学员班,1985年毕业又顺利进入了曲艺团,其实那会儿只有十五六岁,就已经开始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

李伟建回忆,那时的课程可谓涉猎广泛,一个相声班学员,不仅要学好本门专业,还要学习声乐、舞蹈、中国戏曲等,其中舞蹈还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等。于谦、武宾、刘颖这些优秀的相声演员,都是李伟建的同科同学。“我们学员基本素质都很好,而且小时候学的内容,长大了全用上了。”

他认为相声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准入标准。“现在很少有我们小时候那样的教学了,只要有一两个演员,有块儿地儿,就可以演出。观众可能开始喜欢,但时间久了觉得没劲就不去看了,人少了这块儿地儿就关张,你不成长观众就把你抛弃。”体制外的演员多半是半路出家,即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很难从头再学,“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无法复制,就像我们可能还不如我们的前辈。现在比较麻烦的是没有一个特别明白的人去指导,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他认为,老艺术家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因为他们的作品禁听。“这两个字要达到,要让作品听不倒,作品才能算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