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姑苏版画与浮世绘

来源:文汇报 | 潘力  2018年07月13日08:37

姑苏万年桥图92.3×53.5cm墨版套色清乾隆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西洋剧场图92.8×47.4cm墨版套色敷彩清乾隆辽宁省博物馆藏

新吉原之图(鸟居清满浮绘)29.5×44.5cm大倍版红摺绘18世纪中期私人藏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起源,当在明朝嘉靖年间的16世纪之初。桃花坞年画画面饱满、对称,通常用以表达吉祥喜庆的美好心愿,以及通过对物象的隐喻,表达人们对于子嗣的期盼。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三个发展阶段,主要分为明末清初、清中期、晚清。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主要成就体现在插图版画上,以黑白为主,兼朱墨和彩印,即前套色版画期。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的勃兴,也带动了小说、戏曲插图本的流行。

到了清代,清政府为了镇压复明势力,对出版物严格限制。小说、戏曲本被明令禁止发行,从事出版业的刻工们只得谋求转型。这为版画的生产创造了条件。清中期版画脱离了书籍插图的功用,逐步发展为大型独幅版画,在雍正、康熙年间走向鼎盛。此时的商人为了迎合市民阶层,将插图版画进一步从书籍中脱离出来,推动了独幅版画的发展。同时,康熙年间(1662—1722),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入中国宫廷,康熙帝对此大为推崇。郎世宁将中国传统院体画手法与西欧美术阴影法相结合,确立了“写实的折中画风”。

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间,反映姑苏繁华街市、人物仕女的,具有观赏性的风俗画和人物画应运而生,史称“姑苏版”。姑苏版画深受西洋画影响,采用了透视法、仿泰西笔法。此外,姑苏版还吸收了铜版画排线法,通过明暗变化处理画中人物,色彩以清新淡雅为主基调,构图宏大。仇英、唐寅等文人参与创作,诗书画印一体。在形式上姑苏版画体现了传统绘画的中堂、对屏和册页特质,题材以繁华的城市风景、人物仕女为主要内容。此时的姑苏城,有50余家画铺,年产版画百万幅以上,行销江浙皖赣鄂鲁豫等地,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与此同时,日本江户时代宽永年间先后发布五次锁国令,确立了以长崎为口岸、只对荷兰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体制。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姑苏版画从太仓浏家港通过长崎口岸大量涌入日本。由此,大批浮世绘采用从长崎传入日本的姑苏版画表现手法,如空间透视法、铜版画排线刻法。可以说,姑苏版画帮助日本人进行了“视觉训练”,桃花坞越过姑苏城,对世界产生影响。

姑苏版画较之明末年画,刻版更加细密,出现多色套版,明显可见西方铜版画的阴影和透视手法。比如,铜版画的特点在于以锐利细密的线条构成画面明暗变化,民间画工将此移植到木版画上,多以明暗法表现物象,并手工着色上彩。有着唯一消失点的透视法的画面构成,使桃花坞木版年画表现出与中国其他民间年画不同的面貌,最有代表性的是《姑苏万年桥图》。明末清初是我国版画的黄金时代,由于江南的地理优势,财富集中,加之海外贸易带来的富庶,苏州桃花坞的民间木版年画尤为繁荣。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基于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绘画,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上还有作者特意题款 “仿泰西笔意”。郑振铎指出:“苏州桃花坞是一个出版年画的中心,这里有一个特色,像是受了西洋的影响,有了透视的画法。从利玛窦以来,西洋画法就介绍到中国来,乾隆刻的铜版《战役图》等,恐怕也给他们以激动。像桃花坞印刷的《西洋剧场图》就完全是西洋画的木刻翻版,有阴阳向背,有远近,有明暗。”

处于严厉锁国政策之下的日本江户时代,通过长崎港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活动,姑苏版画得以进入日本。但与其他货物相比,其数量显得微乎其微,而且从时间上看,这些版画中出现的西画因素使日本画师大开眼界,成为江户时代供不应求的宝贵物品。遥远而危险的海上旅途,更使这些书籍成为常人难得一觅的帐中秘籍。日本画师们从来自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中,间接地接触到了西方的透视法。作为一般民间消费品的苏州版画,虽如今在中国甚为罕见,却有相当数量遗留在日本并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学者对姑苏版画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姑苏版画与浮世绘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民间版画,由民间出版商组织制作出版,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习俗。这些版画大多是笔彩版画,以“丹”为主要色彩。姑苏版画对浮世绘的主要影响,首先是透视画法的运用。浮世绘中具有透视效果的 “浮绘”出现在1740年,如《新吉原之图》,而乾隆年间的风景版画大多也采用这种手法。其他还体现在诸如组画的形式,即系列。浮世绘常以特定题材制作两幅以上的系列,苏州版画也有类似形式;其次是续绘的构成,数幅画面拥有相通的背景,浮世绘在套色技术成熟之后,常出现三幅续绘;以及与石版画的共同性,浮世绘初期有石摺绘,我国的汉代石刻即有追求拓本肌理效果的阴刻。

在浮世绘画师铃木春信努力下开创的锦绘即多色套印,首次采用了空摺、木肌理效果等新技法。有日本学者强调这是浮世绘的发明,其实,这些技法在乾隆年间的版画中已被广泛使用, “空摺”也被称为“拱花法”。从这个角度说,锦绘实际上是以中国版画为范本创造出来的,只是在纸张的应用上有差异。拓印上中国用棕榈毛制成长方形刷子,日本则以竹叶制成圆形的“马连”。其他的如纸张的尺寸大小、套色数的多少 (苏州版画一般没有浮世绘版画那样的多色套版)等方面各有差异。

(作者为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本文根据6月16日作者在“融合的视界——亚欧经典版画展”国际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相关展览即日起至8月12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