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中华传统陶艺发扬光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冯学知 任成琦  2018年07月13日08:21

何志隆作品。

何志隆(左)在翡翠青瓷展馆给观众讲解。 任成琦摄

6月17日,一场名为“两岸一家亲——自然落灰成釉翡翠青瓷艺术作品展”在“瓷都”江西景德镇开幕。许多前来观展的人,都被青瓷上翡翠般的青釉所吸引。它的创作人,正是台湾陶艺师何志隆。

孜孜以求 “翡翠”初成

距台东市区约40分钟车程的泰源幽谷深处,有一座柴烧窑厂,名为“志窑”。“隆窑里面的瓷器,进去的时候都是素坯,现在它们已经经历了400多个小时、1000多摄氏度的持续烧造,再过几天冷却,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何志隆个头不高、身材微胖,讲起烧窑总是激情澎湃,仿佛浑身充满力量。窑体如何建设、木材如何选取、温度如何掌控……侃侃而谈的背后,是何志隆历经千辛万苦的摸索。

2000年前后,柴烧开始在台湾流行。将没有上釉的泥坯放进窑中以木柴高温烧造,出来的作品价格往往是普通瓦斯窑作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何志隆偶然发现,未曾上釉的泥坯在出窑时局部会出现翡翠般的青绿色釉点,也就是“窑汗”,这让他又惊又喜。

2002年,他到台东创建了自己的柴烧窑厂。他钻进窑里潜心作图,两年内先后13次将窑推倒重建。多年试验,终于烧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翡翠青瓷。

古法传承 缘牵一脉

当陶土烧到1000多摄氏度的时候就会变黏稠,飘起的木灰便开始附着。在长达半个多月的烧造过程中,木灰在结构独特的窑内循环流动。高温下,灰釉落满陶坯周身,层层叠叠自由流淌。在冷却过程中,瓷器表面开始冰裂、开片。由于烧制过程受外在不可控因素影响,平均每窑的良品率仅有4%左右。

直到有业内专家指点,何志隆才知道其实自己的烧制方法并不“新”,反而是中国最古老的“落灰上釉法”。在商周时期,中国先民们在烧制陶器时就懂得以草木灰釉为陶瓷着色。唐末以后,为了更大量、更稳定地生产陶瓷,以矿石釉料手工涂刷再入窑的工艺成为主流,草木灰釉的烧造工艺逐渐失传。

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开始巡展后,很快便惊艳业界。2016年,河北省博物院连续派出三批专家到何志隆的窑厂,全程见证翡翠青瓷的烧制过程。在消除了所有疑虑后,2017年4月至7月,河北省博物院为何志隆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此后,在大陆陶艺界的推动下,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巡展。

伉俪同心 担负使命

在得到大陆权威文博机构的认可后,何志隆迅速受到了全球陶瓷学界和收藏界的关注,窑厂的经营状况也由此彻底扭转。回顾丈夫一路走来的历程,何志隆的太太方桂陈颇感欣慰:“他是特别纯粹、特别执著的人,我始终坚信他一定能做成。”

何志隆常说“感谢祖国大陆”,除了因为大陆陶艺专家们的认可与帮助,更因为全力支持他的太太方桂陈。在许多场合,提到自己的烧窑经历,他必不忘盛赞来自福建的太太是“祖国大陆赐予我的礼物”。烧制柴窑需要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烧一窑光是漂流木就需要50吨,何志隆的窑一度要烧不下去了。在最艰难的时候,与何志隆结婚不久的方桂陈偷偷跑回福建老家,卖掉全部房产,倾尽身家帮丈夫把窑继续烧下去。

现在,方桂陈频繁往返两岸,帮助丈夫做策展和经营。夫妇二人一边努力改进工艺提高良品率,一边努力做青瓷文化推广。“欧洲最早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我们曾经拥有最顶尖的瓷器工艺,我们真心希望,通过翡翠青瓷,能为中国瓷艺再添光彩。”何志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