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论”旅行的意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亚萌 2018年07月27日14:58
自临《借山图册》之竹霞洞(纸本设色)齐白石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齐白石70岁时曾说要‘息肩’ ,如今他158岁了,还在忙。 ”让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如此感慨的,是今年的“齐白石年” —— “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他的作品也亮相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 10月至明年1月初,他还将“登陆”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京都国立博物馆——如果没有时间去国外或者故宫与游客挤作一团,不如去北京画院美术馆看看“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览,此次展览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共展出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 ,直至9月23日,观众都能在展馆中“游山玩水” 。
“余画山水,时流诽之”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说的也许就是齐老爷子——齐白石生活的年代交通不甚便利,出游主要走水路。在这车马慢的旧日子里,却正好可以慢下心来,欣赏沿途的景色,观察市井日常。现代社会里,科技拉近了人与人、地与地的距离,齐白石历时7年的“五出五归”或许几日之间就能完成,然而这样的快节奏却使我们错失了路上的风景。虽然我们无法重走他走过的路,但通过展览中各阶段的山水画作品,我们却可以一路欣赏齐白石曾经看过的风景。
纵观齐白石一生的艺术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占据着主要地位且传颂度高。相较之下,他的山水画却一度不被时人理解甚至还遭受不少非议。齐白石曾自题“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笔” 。世人与市场的不认可,使得齐白石的山水多为真正理解自己艺术变革的知己、友人所作,这也是导致今天齐白石的山水画体量较少的最主要原因。但恰恰是这些山水画最能显现齐白石艺术的独创性与超时代的革新性,其中更是不乏艺术巨构。北京画院研究员吕晓介绍,展览汇聚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山水作品,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早年远游之初精心为友人绘制的《石门二十四景》 ,齐白石“五出五归”后,将写生实景转化而成的《借山图册》 (现存二十二开) ,更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晚年山水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也首次离开山城重庆赴京展出,由于该套作品的稀缺性与珍贵性,同时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这套作品只在展览中亮相一个月。这些作品将分为“湘上青山好景光——家园”“看山曾作天涯客——远游”“卅年删尽雷同法——变法”和“岳雨湘烟梦往还——思乡”四大板块,系统梳理齐白石山水的发展变革。
“所借之山非一处也”
齐白石27岁时正式拜乡贤胡沁园为师学画花鸟,并随谭溥学习山水画,自此踏上了山水画创作的旅程。1902年至1909年的“五出五归”成为了齐白石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更为其山水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五出五归”期间,齐白石先后游历了陕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广西、广东、香港等地,沿途真实、鲜活的山光水色是刻板的程式规范远不能比拟的。
行万里路的齐白石饱览了大半个中国的山河美景,远游途中积攒了大量的山水写生画稿。远游归来后,他根据写生画稿所创作的山水画构图新颖、立意独特,画面中的真山实水大大提高了其山水画的生命力,展现出不同于早期山水画的全新面貌。 《石门二十四景》和《借山图册》便是基于远游写生的代表之作。
1910年,齐白石住在石门的好友胡廉石把石门附近的景色请齐白石另一位好友王仲言拟成了二十四个题目,请齐白石为自己画《石门二十四景图》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所绘即要符合实际景色,又要富有诗意。齐白石精心构思,煞费苦心,中间又修改多次,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画成。这套图景让观众能够看到齐白石早年的山水面貌,并感受到当时他的生活状态——在湖南湘潭的家乡,诗与画成为他日常的表达方式,他与友人悠游于田园山水之间,过着古代文人的生活,或小亭观落霞,或蕉屋读书,或观花吹笛……尽管风格还未能完全脱离《芥子园画谱》与前人规模,但相较之前的作品已更增添了灵动性。
齐白石归乡以后,基于远游期间的直观感受与写生画稿,精心整理绘制了《借山图册》 ,此册将远游所见的真山实水进行大胆剪裁,因而,远游是齐白石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更是其山水画创作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借山图册》中,洞庭落日、灞桥风雪、十里桃花、雁塔坡、滕王阁……景色跃然纸上,“看似寻常实奇崛”的画面,构图新颖、剪裁大胆,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完全不同于前期作品或同期画家的山水画。“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 ”齐白石曾自言。
“省却人间烦恼事”
齐白石没有“品尝过夜的巴黎” ,却踏过下雪的北京——1917年,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出走北京,并于1919年正式定居,开始了“北漂”的生活。然而来京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顺利,齐白石的木匠出身和近“八大”的冷逸画风使他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备受冷遇。其立意独特的山水画更不为时人所接受,甚至被人攻击称是“野狐禅” 。即使是在陈师曾、徐悲鸿两位挚友的大力推介之下,也未能改变其山水画受冷遇的现状。遇此情况,陈师曾鼓励齐白石不必随波逐流,齐白石便自此开始了十年的“衰年变法” ,最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虽然“衰年变法”对齐白石的花鸟画影响最甚,但其山水画也在变法中逐渐走向成熟。
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逐步远离自己学习多年的“八大”画风,开始转向徐青藤、大涤子等前人画家,并吸收海派吴昌硕雄健浪漫的风格熔为一炉。用十二条屏方式作画,是齐白石作画且与人交往的一种隆重方式。1932年,齐白石要向长期买他的印章和绘画且有较深友情的知己、后来的四川省主席王缵绪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时,送给王缵绪的也是一套十二条屏—— 《山水十二条屏》 。作为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扛鼎之作, 《山水十二条屏》直接来自《借山图册》 ,画中景色虽是常见的山间、乡野风光,却在齐白石大写意的笔下别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韵。而齐白石由此“获得”山水画代表作之余,也收获了最实在的“逛吃逛吃” ——1936年,齐白石应王缵绪之约,前往四川玩了数月之久。
“旅行” ,对齐白石而言能够“省却人间烦恼事” ,在《山水十二条屏》之“荷亭清暑”及《小桥孤舟》 《江上千帆》等作品中,齐白石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旅行,画面也都非常“现代” 。对此,吴洪亮表示, “白石山水虽生发于中国传统,但冥冥中却超越了东西方艺术的某些藩篱,于20世纪初与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同步,成为人类艺术发展可供呼应的两端。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待研究的地方。 ” ——齐老爷子旅行的当下意义也许因此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