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新时代北京美术创作的当下生态与发展走向—— 呼唤优化北京美术新业态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张璐 2018年07月27日13:15
作为古都,北京长期有着丰厚的美术文化积淀,在美术人才与美术资源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美术创作、展示、理论评论等方面,作为首都的北京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名家名作迭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美术思潮、美术创作活动的前沿和中心,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当下北京美术创作如何展现时代风采,如何发挥好“风向标”作用?如何引领中国美术界,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格局?日前,北京市文联召开新时代北京美术创作的当下生态与发展走向专题研讨会,聚焦当下北京美术创作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北京美术创作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看来,北京是一个拥有相对健康平衡的美术生态的地方。“首先北京有很多美术专业院校和高端人才。其次,北京有宋庄、圆明园艺术家村,包括‘798’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区。北京也是率先扶持发展体制外艺术家的地方。北京还有很多美术群体,特别是全国人民都要进京办展览、进行学术研讨,这些持续性的源源不断开展的活动给北京带来的美术资源应该是最丰富的。 ”尚辉说。
不过,尚辉也表示,当下北京缺少重要的打得响的品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京派绘画,五六十年代有北京画院,也囊括了重要的画派人物,一直到80年代隶属北京市的美术家和美术机构在全国人们心目中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属于北京市自己的创作品牌、创作人才没有特别突出的。
北京当下美术的生态,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当下美术生态的缩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朱万章看来,如今北京基本掌握了全国美术的话语权,然而其生态建设还有较大完善空间。“北京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展示自己北京地区美术陈列的场馆,尤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津冀美术在全国美术领域占到三分之一,京津画派和闽南画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靠北京画院不定期地展示以齐白石为中心的京津画以外,极其缺少别的专题层面的活动。像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也会有一些展陈,但它们面对的是全国性的,对个体性的北京来说还是不太一样。 ”朱万章呼吁,加强北京美术的专题陈列和专题研究,让全国的人民了解北京美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非常有必要。
“北京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即更注重社会性,更有家国意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由地域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包括文化的制衡性所决定的。 ”北京评协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于洋介绍,北京这几年举办的青年美术双年展和其他一些相关展览,一方面要围绕北京城市角度去做,另一方面又要围绕国家现象去做,如何体现北京的个性,又兼具共性,各个机构之间的联动、梳理和整合就变得非常重要。
记者了解,近几年北京青年美术家的发展相对平稳。2011年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展出的500多件作品里,北京市有149件,占到28 %,第五届的290件里北京有147件,第六届的387件里北京有55件。
“我们观察到北京青年美术家群体的成长态势,近几年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展览里北京的水彩和漆画参与度是比较低的,有时候漆画甚至一件都没有,这也体现出北京美术创作门类的某种缺失。另外,现在的年轻人接受艺术的趣味和变化跨度相对较大,他们更愿意接受跨界新媒体的艺术形态,激励青年美术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是不是可以成为未来北京美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中国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表示,总体而言,北京美术创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如何保持不同形态的包容性方面、创作品类全面性方面,以及在新媒体艺术探索鼓励方面,北京可以站在本土与世界的交汇点上,重新定位自己。
“北京的美术机构多,人才也多,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很多,但是如今很多活动一上来就想做大,想做成全国性的,往往事与愿违,高大上也伴随着粗糙和形式化等弊端。 ”在尚辉看来,对北京美术生态的把脉,或者对它发展趋势的把握,既要着眼于宏观的,比如美术教育机构的建设,涉及到美术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到另一个方面,这样的美术创作、美术产品,如何能够服务于北京市民,服务于来到北京观赏美术资源的群体。回避“假大空” ,美术生态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王平认为,北京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勇于做体制的创新者,成为全国改变目前美术生态的排头兵。 “譬如变北京周边艺术园区、民办美术博物馆等的野生散养的状态为有意识的引导,让它们为城市注入活水。对于体制外的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疏远。对于这些应提前做好规划和引导,甚至主动做一些孵化器,让这股力量发挥作用。 ”王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