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文英的艺术诉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振华  2018年08月01日16:36

评论一位艺术家,需要接触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你要对他的艺术存在及艺术特质必须有一个三维的搜寻与了解。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见上一次面或寄来一本书就开始夸夸其谈。因为你根本不知晓他的来龙去脉。

王文英,三栖艺术家。儒雅、斯文、贤良。文英是一位善文的人,是一位极好用作品表达的人,是一位内心藏不住艺术秘密的人。

近年文英在书、画、文各领域都很活跃,更准确地说是她的艺术潜质和艺术氛围很活跃。她很忙,创作、事务两不误。一半忙在书斋,一半频繁出现在各家主持的艺术平台上。她的艺术个性藏起一半,释放一半,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习惯考虑对方的感受。给人的感觉,亲和、文气,言谈举止恰到好处。

我一直在观察艺术家这个群体,骨子里越是追求传统的人,兴许也是越前卫、越新潮、越时尚的人。王文英算是这样一位艺术家。

传统与前卫这两个意象适时在文英的艺术世界里频繁地转换着。她的艺术时空浩瀚而广袤,也就造就她不停地穿梭于传统与时尚之间,去寻觅她所钟情的艺术元素。她真的很传统,也着实很新潮。著名文化学者刘墨在提到什么是传统时说:"摆在博物馆里的固然是传统,但我觉得在我们内心深处仍然给我们力量,才是真传统。传统是一把尺,用来衡量我们的得失,衡量我们的长短,衡量我们的深浅……"文英坚守的是真传统,她所释放出的艺术信号功率强劲。

她喜欢用文字记录她所观察和体味到的新鲜意象,她对信息的捕捉与吸纳迅捷而干脆,不托泥带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分立单元的文字创作。就像是书画小品。然后将一小块一小块独立而完整的情节组装起来,形成她对艺术世界的认知和诠释,第一时间分享给别人。她将得到的材料不加修饰地随意一码,便是一座充满神秘的茅草屋,或是一栋很童话的小房子。然后她坐在里面,构思她的笔墨春秋。她讲究结构,善分层次,注重步骤,坚持板眼和条理,认真乃至较真儿。这是她的风格,也是她职业操守,包括她从事的一切事务,特别是她的艺术体系。文英的艺术世界可谓书、画、文三分天下,三者齐头並进,等量均衡提升。我相信这是文英刻意追求的艺术体系的理想模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平衡这种拿捏,也在拿捏这种平衡。随着艺术境界的不断升华,这种平衡已成自然。三者不可轻重,不能偏颇,不分薄厚。她认为这样如同三角几何形的艺术元素的分布与结构是科学的,稳固的,互为支撑的。

文,为艺之根本,腹有诗书气自华。文英的艺术世界丰富多彩,她的文思、信条、笔墨,她的独到、学养、学识以致她的追求、理想、抱负等等都是很鲜亮的。只要用心去品鉴她的作品,细细揣摩,自然能够得到一份优雅、宁静与贤达。感知到她对于艺术的虔诚与善行的本真。文英的大艺术观紧紧依靠三个方面支撑。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支撑着她的艺术体系。她的灵魂很传统,于是,她的理念,她的思考,她的世界观、方法论均很本份。所以她所有的艺术元素均遵循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所折射的尽是典型的传统特征。二是文学支撑着她的艺术风格。她有很深的文学情结,多年一直坚守文学创作,她的文中有画,画中有书,书中有文,她的文字调动着她的情愫,她的性情激荡着她的文思。她将写作有机的穿插到书画创作的间隙中,就像随时为高效运行的活塞注入机油。优秀的文学修为涵养和润泽着文英的书画艺术,亦使之书画作品充满了文气。三是良好的素养支撑着她的艺术气象。文英的交际面很广,拥有良好的人脉植被或朋友资源。当然均是良师益友。她善于观察和发现对她所有有用的信息源,然后紧接着汲取、吸纳、咀嚼,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她高雅但不高傲,她知性但不任性,她柔情但不柔弱,好的素养完善了她的人格,优秀的人格表现着她宏博的艺术气质。

历史上的文人,《辞典》中说指“读书能文的人”。文英符合这一条标准,且仍在完善前行。她的文人诉求更多是以交流的口气,散发开去,求得回馈与碰撞,这便很快有人响应,于是彼此又开始了对艺术新一轮的探索。文英自己更有着种种严格的人文要求。如唐人韩愈要求文人应“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柳宗元要求文人是“谋道不谋富”的;这些文英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她没有大张旗鼓地去各处表白,但她的内心世界分明在向外流淌着这一情怀。宋人苏轼要求文人在品德上应是“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这一点了解王文英人品的人即可证实,无须其本人加以表白。王安石的要求是“修身薭行,言必由绳墨”;清人沈德潜则提出,如果文人“失身取高位”,那么就“爵禄反为耻”。文英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按古人古训严格其艺术行为,生怕哪儿打了折扣丢了分数。

再有“文人”必须是读很多书、有丰厚的知识,并能把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著述的人;更重要的是能一生以国家利益为重,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能淡泊毁誉、坚守节操的人。随着文英艺术实践的不断探索,她的艺术世界会更为广博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