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施迎合:塘河古镇 清雅山水浸润的流光碎影(散文)

来源: 民族文学 | 施迎合  2018年08月02日15:19

我是带着一种对古镇的好奇与向往到塘河去的。认识塘河,始于很多年以前那张刊于《旅游天府》大型画册上的照片《塘河古镇》。当时,那张画面清新优美、古朴典雅,以塘河水环绕古镇的照片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终于有机会走进塘河古镇。照片中的景致终于逼真地展现在眼前:这是一幅多么秀美的山水画哟!塘河弯弯,清幽静谧,恰似一条碧绿的玉带缠绕着古镇,碧波上轻舟、竹筏荡起长长的涟漪,仿佛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几棵老树倚岸矗立,枝蔓横披,迎风摇曳着几许古意,而古镇则静静地安卧于这碧水绿树丛中,古风临水超然,意境淡雅幽远。

从塘河古镇码头那半弧形的石梯拾级而上,我探幽的目光自下而上渐渐拓展开来,一堵残缺的石门牌坊迎面而立,残垣断壁上荒草萋萋随风飘荡,恍如城南旧事中脆响的风铃,似在昭示一个遥远的故事,又似在诉说古镇往昔的辉煌。塘河古镇那清雅山水浸润的流光碎影在我眼底一一呈现……

古场老街

行走在塘河古场块块青石铺垫的老街上,我总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一幢幢依山势而建、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建筑,仿佛一个个重叠的巴渝身影,跃然眼帘,呼之欲出,让我疑是时光倒流,回到古老的从前……

据史料记载:塘河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明清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年间趋于兴盛,绕场而过的塘河发源于贵州赤水、四川合江,沿塘河可上溯川南黔北,顺流而下汇入长江,自古为水运要冲,明清时代即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川东古代时期重要的水路码头之一。

然塘河古街真正始建的时间是1784年,街区占地2.8公顷,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风格的古建筑1.5万多平方米。古镇街道从河码头起依山势而建,呈缓坡型阶梯状自下而上蜿蜒延伸。最初由塘河槐花石场坪的几位佃户搬迁至此,当时水运较为发达,逐渐形成一船帮。船帮为了自身的发展,兴建了几间房屋和简陋的旱码头。为祈祷自己平安无恙,事业发达,船帮们集资兴建了王爷庙,将治水先驱李冰供奉其中,日夜朝拜。这样,古街区初具雏形,由于依山临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初步形成为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后来,当地王、孙、陈三姓大户陆续各建房屋数间,形成基本定型的街道。自清代后期起,定为农历逢一、四、七赶场。因其地处江津、合江两县交界要道,来往客商较多,为发展水运,以孙、王、陈三姓为主,出资将原来简陋的码头重新修建成石砌码头。为经商需要,一些散户开始在古街区修房、开铺、做生意,使老场逐步扩大至现在的规模。古镇房屋全为清末民初建筑,以青石为基,砖竹木为墙,抬梁卯斗式结构,奇檐斗拱,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街道全系青石板铺就,正街从码头算起,长约600米,宽约6米,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半边街等三条小街。塘河水环绕古街而过,塘河场因此得名。

在老街一间十分陈旧的木板房前,我和一位上了些年纪的银发老人摆开了龙门阵。谈起塘河,他如数家珍。对于塘河古镇的来历,老人向我谈起了坊间流传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塘河古镇现在的位置,只有零零星星几户人家,而塘河也仅是一条小小的溪沟。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从北洋溪上游一旮旯角角里游出一条七分像蛇,三分像龙的怪物,顺水而下。那怪物不停地扭摆着身躯,躯体边游边长,越来越大。所过之处,两旁的树木、房屋均毁于一旦,小溪沟也逐渐变得像如今的塘河般大。眼见得这怪物还在不断长大,人们吓得哭爹喊娘。声音惊动了躺在溪边休憩的大牯牛。牯牛翻身站起,去堵挡怪物的去路。激战中,怪物一口咬住牯牛的犄角不放,结果被牯牛另一只锋利无比的角刺了个遍体鳞伤。那怪物怎肯就此罢休,怪叫一声,用力一咬,竟把一只牛角给咬了下来。牯牛痛得忘记了攻击,那怪物一不做,二不休,又把牯牛的另一只角给咬了下来。牯牛没了御敌的武器,被怪物一口咬下脑袋,牯牛的上颌和下颌被撕裂成两绺儿,掉在河里,就变成了今天塘河古镇的两个码头。被怪物撕得七零八落的牛身,就成了今天散布在河中的大小石头。牛角一只掉在上游,一只掉在下游,就成了现在的上、下河滩。经过这场恶战,怪物再也没有力气摇摆身躯,也不能继续长大,只好乖乖地顺水游到海里去了。为了纪念这头牛,人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塘河古镇……

历史碰撞的回声仍在耳边轰鸣,而我不甘寂寞的视线却早已被那散布于古街上的幢幢老房子牵了去,流连其中,乐不思蜀。古镇重重叠叠的风火老墙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稀奇叫绝。而最为有名的则有王爷庙、清源宫、朱家洋楼等……

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清同治年间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后由当地地主孙天喜在原地址重建,至今仍保持着原貌。王爷庙中建有正殿、戏楼,正殿和戏楼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雕刻的松、竹、梅和诸多篆楷文字犹存,画面鲜活精美,朴拙中显出当年兴盛风姿。王爷庙对面的龙门号是古时塘河撑船人家休闲聚会的场所,亦为船帮会馆。会馆建筑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可谓胜极之至。

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清源宫,位于塘河老街的最高处,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由当地百姓集资兴建,巍峨壮观。据史料记载,清源宫因川主菩萨李冰父子清理河源,造福蜀中百姓,被奉为神灵,故以得名。清朝年间,其占地宽广,建筑奇特,常年香火不断,逢年过节及川主菩萨的出生日、转道日、升天日,四方八面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热闹非凡。后因战乱失修坍塌,清源宫只保留下了宫墙旧迹。现在的清源宫为塘河镇于2009年开始在原地修复重建,相继投入680万元,先后修复了正殿、后殿、戏台、回廊、厢房和钟鼓楼等,修复面积达1300平方米,真实还原了清源宫的原貌。

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该楼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一朱姓人家兴建而成。洋房居古街正中,将古街区上街和下街的房屋建筑连接在一起。洋房巧融中西方建筑技艺为一体,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入巴渝传统建筑中,在这地处边远的古老乡场,竟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建筑,可见古老的塘河不仅仅有巴渝悠远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西方文明理念渗入,浸润其中,怎不叫人拍掌称奇!

……

刊于《民族文学》201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