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回归的最佳“归途”

来源:文艺报 | 陈毅达  2018年08月03日06:17

应该承认,不是我们的当代文学被社会所边缘化了,而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在时代的前行中相对落伍了。面对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如此壮丽的历史跨越,至今我们的文学创作能够与之匹配的精彩讲述、精美表现和精深表达,却是非常之少。因此,可以说,进一步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与创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必要担当;进一步努力创作更多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作家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进一步积极组织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是我们各级文学组织在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然,从当下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来看,我认为有3个创作的“关键点”需要认真把握。

首先是作家认知水准、情感积淀和现实生活的“时间差”问题。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现实生活永远超过我们想象的丰富性和变幻性,常常不是一个作家所能预知、预测和预估的。作家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其感觉和体验在时间上的滞后是事实存在的,也是必然存在的。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说,没有亲身的经历、感觉的积淀、内心触动的积累和情感的积攒,一个作家要写出厚积薄发的深沉之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是作家面对现实生活的宽广度与所创作出来作品的艺术反映精准度的“剪刀差”问题。全能型的作家和创作天才是少之又少的,我们从事创作的文学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辛勤的耕耘者。作家所各自具备的知识和思想素养,以及所处在的社会层面和生活位置,使他在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时,视野的角度、所站的高度、所进入的深度,都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这必然严重影响在创作过程中反映和表现时代社会的精准度。因为生活中的局限性,迫使作家只能取材于自己最熟悉和视野所及、能力所及、心灵所及的素材,而这些素质常常就是他个人的“小生活”和“小现实”。从作为创造性个体劳动者的特殊情况来说,作家本身常常是个孤独的社会单元,现代生活的方式可能会更制约他进入生活和社会的范围。但对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来说,生活外部的描写、人物活动的特殊情境和故事设计、发展、矛盾冲突的构成等,这些都是一部长篇作品的必需构件,是作家必须直接展现的硬邦邦的实体。特别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作家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层面中实际角色的有限性,必然明显地影响着作品所可能达到的或实现的艺术广度和深度,对生活、社会、时代的理解和把握的“短板效应”,肯定是存在的,并在具体创作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是文学创造力与社会时代的需求愿望有个“起步差”问题。这种不同步,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社会的需求力可以很及时很强烈甚至可以具有超前性,但文学创造力的激活和激发,特别到形成和实现,需要一个相对的过程。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愿望更多地只能提供方向、动能和催化催生,而文学精品力作的创造,则需要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当下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对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和人民需求的明显滞后作个辩解。提出这几个关键点,我觉得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已达到从未有的高度,能够从作品生产、作家创造力塑造和创作规律出发,来有效地予以解决。目前,我们各级文学组织和单位都在进一步积极抓好现实题材文学的创作。对我们各级作协组织来说,进一步努力加强创作的系统化运作,提升创作生产的有序性,这就是最迫切的组织担当了,从进一步强化引领、强化创作策划、提供创作扶持,到把作家有效地导入社会生活重要部位和时代的深处,并辅以强有力的体验保障和创作服务,这都变得十分必要和十分急需。对作家来说,进一步增强反映现实的责任感,进一步强化表现时代的使命感,积极地突破自我的小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动快速实现思想的与时俱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作能力的提高,努力完成表现与表达的体验、感觉、知识和情感的准备,让身心浸入社会与时代,激活内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这也是十分必需的。躲在角落的放歌者是吹不出高亢雄浑的号角的,也是照不到时代和历史的阳光的。只有真诚地面对社会生活的宽广之海,敢于攀站在时代和社会的山顶之上,作家才能胸怀大格局,俯瞰众山小,把为祖国、为党、为人民、为英雄的深情抒写,作为创作的生命本能!

我们迎来了文学再次回归的历史良机,从我个人感觉来说,加强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这是文学回归的最佳“归途”。

(作者系福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