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想象力匮乏掣肘玄幻世界
来源:北京晨报 | 冯遐 2018年08月16日08:47
张黎导演在《武动乾坤》片场说戏。
《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明王朝》《少帅》……这些都是导演张黎的作品,“正剧”“品质”“情怀”“厚重”都是张黎作品的标签。所以,当2016年传出大IP《武动乾坤》由张黎执导时,业界和媒体吃了一惊,大多认为张黎也经受不住资本的诱惑,为了挣钱也开始拥抱悬浮的大IP了。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或许张黎能给大IP注入品质和厚重的血液,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黑历史。眼下,该剧正在优酷和东方卫视同步播出,豆瓣评分5.0,口碑反映弹多于赞,尤其是原著党的失望之声此起彼伏。导演张黎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不会奢望《武动乾坤》立刻被认可。一部剧有一部剧的运气,《大明王朝》十年前播出时也没反响,去年重播反而好评如潮。”
一部剧有一部剧的命数
虽然外界都认为《武动乾坤》是张黎的一次尝试或者转型,但张黎并不认同。他表示,自己从未刻意强调作品的题材,《武动乾坤》虽然有着IP的外壳,但传递的理念却与其以往的作品相似,“少年成长史同样传递着与正剧一样的价值观,我只是选择年轻人更习惯的方式,去讲述自己想要讲述的东西。”张黎提到自己非常认同原作者天蚕土豆对于林动这个角色的描写,“那是一个连自己家人都无法保护的男孩,通过努力,最后成长为一个对家人、朋友,甚至对苍生都有担当的英雄。从懵懂到成熟,这个故事详细刻画了他的成长史。”
张黎剧的受众会看《武动乾坤》吗?《武动乾坤》的书粉会接受张黎的改编吗?这两个问题或许也是主创团队的困扰。“这部剧在拍摄时想象中的观众群是以原著读者为参照的,因为这是当时唯一可触摸到的参考对象。书粉有一个逐步成为观众的过程,更自信地说,他们也是需要被征服的。一千万个书粉就有一千万个折射,当有固定的演员、固定的场景和人物关系把文字具象化以后,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从目前的反馈看,书粉不认可的声音更加强烈,但改编向来是见仁见智,并不是说只要照搬原剧的就是演得好,改编很大的就是烂。记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剧集“不太还原”原著,因为按照小说拍并不可行,但也能够自圆其说。
至于能否突破圈层,吸引到包括以往看张黎剧的大多受众?张黎的态度也不是一味乐观,“都说要打破圈层,提出这个说法往往也说明圈层很难打破。能否吸引看我的剧的观众,我也没有特别在意。《大明王朝》在2006年播的时候,反应很平淡,没有什么收视率,草草收场了,但我们拍得很认真,甚至有点自嗨。可惜这部剧就是不符合湖南卫视当时的调性,我也无力解决,很无奈;恰恰过了十年,《四十九日·祭》又发生了这种事情,播出预期和播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落差。没想到的是,去年互联网播《大明王朝》时又火了,而且我很确定这拨看《大明王朝》的人肯定不是十年前那拨。我想说的是,十年后枯木又逢春,一部剧有一部剧的运气。”
东方人普遍缺乏想象力
对于坊间各种猜测张黎执导《武动乾坤》的初衷,张黎也予以了澄清,其实就是想探索下国内CG特效的水平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在长达近一年的拍摄中,张黎深深感到拍摄这类题材最难的不是技术和特效,而是想象力的匮乏,“我们东方人包括我个人的想象力是匮乏和制约的,这是一个弱项。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包括置景、道具、光线、气氛,等等,在缺乏想象力的情况下,制作上还会打折,相当于七折再打七折。其实就意味着你的想象力已经不是很牛了,而且还不能完全实现,这个很让人绝望。”
但从目前的反馈看,虽然剧情改编和演员表演争议颇多,但大多对张黎镜头下的玄幻世界表示认可,而这与摄影出身的张黎导演脱不开关系。在拍摄期,他要求造型、置景团队跳出安全区,将原作中天马行空的场景真实还原,尽量给观众呈现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剧中场景东西方元素相结合,比如林动初次亮相的竞技场,圆形的造型既符合中国审美,又与西方魔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逼真还原小说中的森林、戈壁、沙漠、群山等自然场景,剧组不仅斥巨资置景,搭建种类繁多、精致多样的奇幻森林;一千人的制作团队还辗转14000公里远赴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拍摄外景,将中国最美风光与书中传奇世界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