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七届“文学与地域”研讨会举行 《风雨桥》迎来创刊40周年

来源:文艺报 | 黄尚恩  2018年09月05日08:13

8月24日至26日,由广西柳州市文联、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三江侗族自治县文联承办的桂、湘、黔侗族地区第七届“文学与地域”研讨会暨《风雨桥》创刊40周年座谈会系列活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来自桂、湘、黔三省(区)的150余名侗族作家及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侗族文学的文化根基和发展新可能。

在活动开幕式上,三江县县长吴乐致欢迎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副会长石佳能,广西柳州市文联副主席吴桂贞,三江县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唐利林等在发言中对《风雨桥》创刊4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侗族文学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江县文联主席杨顺丰主持会议。

据介绍,“文学与地域”研讨活动始办于2012年,是在三江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当地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举办的,每年举办一届,是三江促进文学创作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桂、湘、黔侗族地区作家、学者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建设这个活动平台,旨在发现和培养桂、湘、黔侗族地区的基层写作者,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雨桥”作家群,以文学向世人展示桂、湘、黔侗族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使侗族文坛多出人才、多出精品、打响名气。该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七届,成为桂、湘、黔三省(区)侗族地区文学界的品牌活动。

在研讨会上,侗族作家们表示,桂、湘、黔三省(区)相邻相亲,特别是侗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完全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中团结合作,共同谱就美好的生活图景。作为侗族作家,我们要在文化建设上团结起来,劲往一处使,促进侗族文化、文学的繁荣发展。侗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巍峨壮观的鼓楼、如虹飞架的风雨桥构成了侗寨的独特景观,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侗族舞蹈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绰约风姿,侗戏和侗族的民间工艺、民间节日等也让人流连忘返。在城市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每一个侗族作家都要思考的。我们要避免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景观化、符号化的描写,而是要深入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的内部,表达出侗族人民的独特社会文化心理。

桂、湘、黔侗族地区文学的繁荣,与《风雨桥》这本杂志密切相关。据介绍,《风雨桥》创刊于1978年,风雨四十载,一直秉承“出作品、出人才”的办刊宗旨,累计编发侗族地区作家文人的优秀文艺作品5700余篇(幅),为桂、湘、黔侗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在全国侗族作家中有着重要影响。1998年,《风雨桥》被定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分会会刊。特别是2015年以来,《风雨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和增刊,至今已经出版了106期,成为引领侗族文学走出侗乡、冲向全国的重要导航灯和风向标。

在座谈会上,一大批从《风雨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作家谈到,“培养人才,多出作品”,是办好刊物的目的。一个刊物,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作家,那是办不出什么名堂的;一个刊物,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作家为其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也是不可想象的。创刊40年来,《风雨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又反过来支撑了《风雨桥》的魂魄,从而让她在风雨中能一路前行,并且愈走愈远。作家们也对《风雨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杂志编辑部要继续发掘更多有潜力的作家,并精心扶持培养,激发更多写作者的创作热情。同时,要有重点地推出更多重要作家作品,打造精品力作。

活动期间,主办方邀请《作品》副总编王十月、《清明》执行副主编赵宏兴、《红豆》副主编韦毓泉、作家潘年英、《南方文学》总策划黄土路和作家、歌手吴虹飞等为参加此次活动的基层写作者们进行授课,以提升他们的创作热情、扩大他们的创作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