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与小生活:当代文学英雄书写的多重维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张英芳 2018年09月06日12:27
当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消费主义弥漫的世俗化时代,作为一个时代之光的英雄和英雄形象在现世的狂欢中正逐渐被淹没。然而,当我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学书写的变奏进行深入观察和考量时,会发现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时下,文学虽有式微之态,但其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关注和书写并未中断,英雄书写依然是文学关注的闪耀话题。
持续不断塑造英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英雄的认识和界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英雄既指那些为民族和国家写下浓墨篇章的“大英雄”,也指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世界中坚强地生活着的无名的“小英雄”。从《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白鹿原》《额尔古纳河右岸》《青木川》到《带灯》《古炉》《高兴》《推拿》《平凡的世界》《永远有多远》,从梁必达、陆承伟、朱先生、妮浩、魏辅堂到带灯、蚕婆、刘高兴、卑微的盲人、孙少平、白大省等,这些作品和人物形象表明,无论是历史回望式的书写,还是现实审视式的写作,英雄和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得到了持续而丰富的呈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30余年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中,文学对于人以及人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更加具有包容性。而文学中有关英雄问题的书写,从观念、意识到创作,随之发生调整,文学中的英雄和英雄主义书写也逐渐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态势。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去英雄主义”论调出现,这种论调的偏差在于:在英雄界定和书写出现新的角度和面向之后,其对何谓英雄的认定还是遵循传统的“大英雄”观,用旧标准来评判当下的多角度、立体化的英雄书写,其结果必然是旧观念与新现实脱节、理论设定与现实状况错位甚至偏离。因此,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语境中,我们需要对文学中的英雄和英雄主义书写作出新的理解和观照。
全面观照人物精神世界
回溯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书写,大体历经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文学作品的英雄书写侧重在革命历史视域中塑造“超人”英雄,《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红岩》《铜墙铁壁》《红旗谱》《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原动力》《三千里江山》《创业史》《艳阳天》等是此类英雄书写的代表作品。到了80年代,作家们则转为倾向于在人学视野中描绘“人性化”英雄,《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年轮》《红高粱家族》《棋王》等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这类英雄书写最显著的特征是更多地赋予英雄以“人”的俗世性,因此呈现出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全新阐释。但是,无论是“超人化”,还是回归“人性化”,早期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书写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指向,那就是时势造英雄,即对于英雄的观照、书写是基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一背景既是英雄活动的典型环境,又是英雄生命和价值的重要旨归。
进入90年代之后,时代洪流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与之前文学中的英雄书写侧重 “时代的一体化”不同,90年代之后的英雄书写让英雄从超人回到常人、回到生活,在时代、人性、生活的多重视域中,在对人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世界的多重观照中,塑造出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英雄形象。
这一时期,对于英雄人物的界定也出现了“大英雄”和“小英雄”的分野。“大英雄”指的是那些为时代代言的“大人物”,他们在历史和时代中留下了不同寻常的足迹,如《白鹿原》中的大儒朱先生、《历史的天空》中的梁必达、《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妮浩等,这些“大人物”和《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一样,为一个时代、为整个民族树起一座座丰碑。在“大英雄”之外,还有许多“小英雄”,这些平凡的人虽然不是时代的塑造者,然而他们以平凡、坚韧追求着一种新的“生活”“生命”理想,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英雄”形象。
《带灯》中的萤,是樱镇的一名乡镇小干部,从事的是最为普通的基层工作,她坚持做好一件件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微光,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来让生活发生哪怕是些微的改变。《天行者》中的那群乡村教师,无名、渺小却默默耕耘,在生活的道路上留下他们浅浅的足迹。在这些普通人身上,虽有哀愁与无奈,但更有内心的光亮和善良,他们在生活的重负中,依然让心中有花,让生命充盈着希望。他们以其所言所行追求着各自的理想,同时也点亮并温暖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化的“小英雄”,给予了喧嚣忙碌中的现代人温情的力量和心灵的慰藉。他们诠释了一种新的“英雄主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焕发内心的光亮,坚守人生的梦想。
着力书写生命理想信仰
与英雄身份的多重维度相呼应,英雄不问出处,更不以成败论英雄,成为当代文学英雄塑造的又一个重要价值标尺。建功又立业的英雄固然让我们仰慕,而那些失败的、具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同样能给予我们情感上的震撼。上述英雄书写范式的转变,反映了文化多样化时代对于成功和英雄新的价值认定:英雄不仅是因其成功、高大而成为英雄,而且还因为他们在从常人、凡人向英雄成长的过程中,在与生活的磨难和心灵的弱点搏斗中显示出的“英雄”风度而成为英雄。英雄之所以显示出超出常人的地方,不仅在于功业上的成败,更在于其内心对于人生理想和生命信仰的坚守,以及由此为生活提供的奋斗方向和前进动力。
在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语境中,英雄的形象可以崇高而伟岸,也可以因其坚韧的生存姿态和生命情怀成就一种精神“原动力”。英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仅指代某一个具体的个体,而且还包孕并指示着一种生活的信仰:以内心的博大和辽阔为自我、为他人、为生活树起一座座精神的灯塔。而当代文学中的英雄书写,既要延续经典作品中对于时代洪流之中“大英雄”的着力塑造,亦需全面观照现代生活语境下“小英雄”的精神力量,从而塑造出更加丰富、立体、多样化的当代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