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话题 冷思考 真作为
来源:人民日报 | 王景贤 2018年09月14日08:35
“非遗”保护传承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创造能力。
十几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语还少有人知,如今已妇孺皆知,从国家层面到基层乡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已全面覆盖。这样一种热度和速度,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中国的“非遗热”源于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民族优秀文化之于国家进步、文明发展、民族复兴重要价值的新的深刻体认,源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共识的建立。应该说,这个“非遗热”来得及时,意义深远。
作为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基层实践者,我想讲的不是“热”,而是如何身处热潮冷静思考:怎样实践才能不辜负时代给予的机遇和历史交予的责任?
在20多年工作中,我逐步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把握传承、发展、传播这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没有传承,谈不上发展。我所服务的泉州市木偶剧团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唯一国办集体传承单位。泉州提线木偶戏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不间断传承近一千年。这一积淀丰厚、独具异彩的剧种,如今已成为中国提线木偶戏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如何才能不让这古老剧种的传承在自己手中中断?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把“保护传承古老剧种艺术”定为剧团工作“第一要务”。除了征集文物,整理资料,连续出版十几种关于剧种历史、传统剧目、表演艺术、音乐唱腔的研究文集外,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后继传承人才培养工作上。
首先是后继专业人才培养,这是传承人才不断档的保证。25年来,我们与艺术院校合作,先后培养3批近50名后继人才;其次是潜在人才培养。我们通过与大中小学、幼儿园及青少年宫、市非遗中心合作,以校园推广演出以及辅导班、兴趣班、培训班等形式为剧种艺术今后接续普及,造就一批批热爱者、推广者和传承者;其三,欣赏者的培养。失去欣赏者的艺术是没有明天的。为此,我们通过大量舞台演出、媒体宣介,培养日益扩大的欣赏者群体。国内外层出不穷的欣赏者群体的形成,为这门艺术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2年12月,以泉州市木偶剧团为主体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填补了我国在此一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
任何一种传承久远的文化艺术,无不走过“从粗糙走向精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之路。“非遗”保护传承的目标,应该努力保持它活泼而独特的生命形态和创造能力。具体点说,就是不断扩大其表现生活的题材面,丰富其艺术表现手段,提高其艺术表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意吸纳国内外其他艺术品种“可以为我所用”的观念和手法,又要强调对剧种艺术风貌、技艺特点、审美特色的坚守,从而避免本剧种个性受到弱化和发生变异。
前段时间,国内有些同行,为了开拓市场,争取收入,竞相模仿甚至抄袭境外木偶戏剧目及手法进行“快餐式生产”,从而导致剧种本体艺术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捡起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传承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传播。不能传播的传承,其生命价值无从体现,只有在传播中艺术生命才能得到延展。所有“非遗”项目,都离不开特定地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传播的首要方向,应该是脚下这一片土地,首要对象,则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男女老幼。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坚定,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民族优秀文化也越来越显示出世界性价值。我们理当“立足地方,放眼全国,胸怀世界”。十几年来我们创作演出的剧目荣获3次文华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及诸多国际奖项,并至今一一活跃在舞台上。迄今为止,古老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已走向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次,在国内外诸多国际性文化活动中,为中华文化赢来尊重和赞誉,成为一张含金量较高的“文化名片”。
我们当以充沛热情、以对祖先遗产的敬畏之心与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中华艺术之花在世界亮丽绽放。
王景贤,1955年生于福建泉州。一级编剧、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福建武夷剧作社社长。曾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曾获3次文化部文华奖、文化部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二十一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最佳剧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