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一期举办 张清华谈“当代文学中的精神现象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9月19日06:35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让文学的梦想扬帆起航,让文学的光辉照亮未来。9月8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一期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以“当代文学中的精神现象学”为题,分享了他对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本期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张清华在“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讲述当代文学中的精神现象学
在两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中,张清华充分介绍了精神现象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他说,当代文学在最近三四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借鉴世界文学视野。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学开始在欧美广泛传播,对文学领域的影响表现在小说领域的意识流、诗歌领域中的超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出现以后,精神现象学也被当作是研究个体。文学开始着重探究人的无意识世界的种种景观。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探究社会历史、社会现实,那么20世纪以后,文学更多开始探究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无意识世界当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场景。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也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学。
小说会成为精神现象学,甚至是精神病理学的例证吗?张清华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结合《西游记》、格非《傻瓜的诗篇》、赵本山小品《卖拐》等作品分析阐述,写作的深度是大多数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小说探究人性内部秘密,必须要深入到无意识当中进行认识和分析。
张清华引述德国哲学家亚斯贝斯所言:“寻常人只能看见世界的表象,只有伟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见世界的伟岸。”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于人类的复杂精神现象的探究和揭示,而好的读者一定是能够对这样的作品作出分析、领会、理解和判断的读者。
讲座现场,柏荷诵读了张清华诗歌《致父亲》。
张清华与现场观众互动
柏荷朗读张清华诗歌《致父亲》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张清华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嘉宾及策划团队合影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中国作家网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须一瓜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
(文/曾金胜 图/丰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