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独联体纪念吉国宝级作家艾特玛托夫 因其作品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作家一度被同时任命为吉、俄两国驻外大使

来源:文汇报 | 高 寒  2018年10月02日08:35

2006年11月30日,艾特玛托夫在莫斯科的一家书店为其最后一部作品《群峰颠崩之时》举行读者会。视觉中国

9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结束的独联体元首峰会上,有一份备忘录在与会国元首们达成的众多文件中显得有些特别。这是一份关于独联体国家共同纪念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诞辰90周年的备忘录。艾特玛托夫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已然故去多年的他,又为何能在独联体元首峰会上被再度提及?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于1928年12月12日,出生在当时的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塔拉斯州。在吉尔吉斯斯坦,艾特玛托夫被视作国宝级的作家,他的故乡塔拉斯也因此被视作“智慧的城市”。

艾特玛托夫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52年,真正使他跻身苏联知名作家行列的,则是1958年其创作发表的中篇爱情小说《查密莉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苏俄文学史上,也有许多堪称佳作的爱情作品。《查密莉雅》的过人之处在于,艾特玛托夫作为当时苏联的少数民族作家,除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大胆奔放的爱情故事之外,更是将吉尔吉斯草原民族生活穿插其间。整个故事以吉尔吉斯广袤辽阔的草原作为背景展开,作品充满了民族抒情风格。

初露锋芒的艾特玛托夫在接下来的小说集《草原与群山的故事》中,延续了这样的创作风格。在这部连名字都带着浓郁民族风情的小说集中,《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中伊萨克湖畔的生活,《第一位老师》中苏联成立之初、吉尔吉斯偏远山区的生活,还有穿插其中的民谣,以及草原上的传说,无一不显示着草原与群山赋予他的创作源泉。

《白轮船》和《一日长于百年》这两部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说,是艾特玛托夫最负盛名的作品。作家依然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自己熟悉的中亚草原,却在民族传统中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受到当时的科学热的影响,科幻的内容出现在了两部作品之中。无论是《白轮船》中最后变成鱼游走的孩子,还是《一日长于百年》中的外星文明,看似离奇的情节中,书写的却是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价值之间的矛盾。作家擅长的浓郁民族风格抒情之外,又有了有关于信仰崩塌、人类道德与命运一类命题的哲学思考。

成名后的艾特玛托夫并没有止步于文学创作,也更为活跃地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这一点从苏联末期开始表现得尤为突出。1990年,艾特玛托夫成为苏联总统委员会的委员,并且与戈尔巴乔夫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因为其作品在西方国家有着很大影响力,苏联解体后,艾特玛托夫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1993年又接受了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任命,成为吉驻比利时大使和驻北约代表,这使他一度身兼吉、俄两国驻外大使。

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之初,曾与艾特玛托夫同为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的阿卡耶夫能够成为吉国首任总统,与艾特玛托夫在吉国民众中的带头支持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当然,十余年后的2005年,阿卡耶夫因为任人唯亲、家族贪腐等种种问题引发“郁金香革命”被推翻下台,也是艾特玛托夫当年难以预料的。毕竟,阿卡耶夫作为曾经全苏联知名的吉族科学家,在吉国独立之初也曾一度规划出不错的施政蓝图,只是这些蓝图随着权力的固化而逐渐化作泡影。

不过,繁忙的社会政治活动却挤占了艾特玛托夫的创作时间。2006年,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群峰颠崩之时》发表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影响力很大作品问世,此前的一部还是1986年推出的《断头台》。对一位作家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艾特玛托夫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一波艾特玛托夫热,他的作品受到不少中国作家的推崇。很多中国读者第一次知道艾特玛托夫和他的作品,应该是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其中有一段主人公孙少平看《白轮船》的描写。1989年,艾特玛托夫曾经访问中国,意犹未尽的艾特玛托夫一直希望能够再度访问中国,并到新疆拜访吉尔吉斯(即中国柯尔克孜族)民族史诗《玛纳斯》演唱者居素甫·玛玛依。但这一行程最终因为艾特玛托夫于2008年去世而没有实现。